18.2《报任安书》课件(共21张PPT)人教版 基础模块 上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报任安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 明·孙执升《评注》文章梳理/分析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自古以来,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胜数,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才能被后世称颂。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厄而写成《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才著成了《国语》;孙子被剔去膝盖骨,编撰出《兵法》;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吕氏春秋》流传于世;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难》、《孤愤》等文章;《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通“磨”,埋没尽;完。《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被拘禁受困乃撰写;出来“大抵”,都抒发;愤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春秋三传《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最大的特点。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庞涓辅佐魏惠王,做了将军,暗中派人请孙膑到了魏国,但见了孙膑又嫉妒他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后来陷害孙膑,给他用了膑刑,即去掉膝盖骨的残忍肉刑,所以后来人叫他孙膑。在友人的帮助下,孙膑最后逃离魏国,到了齐国,被齐威王重用,做了齐国将军田忌的军师,设奇计大败魏军,并射死庞涓。后田忌被邹忌排挤,流亡到楚国,孙膑大概也随他而去,所以汉人王符说“孙膑修能于楚”。在战国的兵家中,孙膑是以“贵势”即讲求机变而著称的,他和吴起都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至于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腿断,终于不可能被君主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以此来宣泄他们的郁愤,想留下文章显名于后世。忧郁苦闷畅通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研究著成宣泄与具体功业相对的著述流传第1自然段作者歌颂这些古代圣贤有什么作用?表现了司马迁怎样的精神?提示 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简析 举古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私下里不自量力,最近依靠拙劣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氏,下至当代为止,写成了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说。谦逊;恭顺依靠收集通“佚”,散失粗略考察道理现在共关系草创未就,适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刚开始写还未完成,正好遭到那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遭到奇耻大辱的宫刑也没有露出恼怒之色。如果我真能著成此书,就把它珍藏在名山之中,传给那些能理解的后人,让它在人口稠密的都市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倾诉,难以向俗人说清楚呀!简析:《史记》的体例和宗旨,忍辱苟活的原因。开始进行遭受恼怒真的交通便利的城市偿还通“债”向……说1、2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第1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2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1段的人物是第2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史圣·名垂千古《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学习太史公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崇高精神和“重于泰山”的人生价值取向 !背诵·积累1.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① , ② , ③ 。”2.《报任安书》中引用屈原被驱逐流放,“ ① ”,左丘明双目失明,“ ② ”等例来进行论述。3.司马迁认为拥有财富、尊位不一定会被人记住,而“ ①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乃赋《离骚》;厥有《国语》1.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论写道,左丘明失明了,孙膑的腿断了,始终不能为世所用,于是“ ① , ② , ③ 。”2.《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其作品最终若流传于世,就“ ① , ② , ③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展开


比丘资源网 » 18.2《报任安书》课件(共21张PPT)人教版 基础模块 上册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