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礼仪实践

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礼仪实践

  【专家论坛】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礼仪文化,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传统礼仪伦理的当代更新转化

  中国是拥有悠久礼乐文明的礼仪大国,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同时重视礼制建设与礼俗教化。《周易·系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敬天礼地、体现族群伦理与政教伦理等包蕴礼义核心的礼仪文化。荀子《礼论》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强调“礼”的功能,礼仪文化依循三大伦理原则,即与天地协调的自然伦理、以祖先纪念情感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推崇君师为政教的政治伦理,这三者是“礼”的核心内涵,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根本性质所在。

  当代社会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新的社会生活自然需要相应的礼仪,传统礼仪遵循的三大伦理原则在当代社会必然发生根本的性质变化,即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而不是对天地神灵的被动膜拜;更强调家庭社会和谐的社会伦理,而不是上下尊卑的严格等级区分;更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牧民”统治。以新的伦理原则处理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等的关系,既保留中华民族礼仪文化底色,又体现了礼仪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

  礼仪伦理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重建与更新,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礼仪资源的活化利用,对于家国情怀的培育、社会文明的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公民道德教育与新的伦理人格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实践

  中国传统社会是礼制社会,伦理传统是礼制社会的核心传统。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传统礼仪如何融入当代社会,服务与辅助我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值得认真思考。我们可以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实践中探讨其与当代社会对接、转化创新的路径。

  第一,守望相助、相互扶持的人情社交礼俗传统的当代传承与转化。乡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性文化,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结构决定了乡民之间形成特定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守望相助的互惠关系。这种关系在宋人吕氏兄弟拟写、朱熹扩充的《蓝田乡约》中有精准表述,所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人们在乡土共同体中,在生活伦理与基层社会秩序维护方面,相互激励、相互救助。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已经越过了家庭与村落范围,人际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人情礼俗传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化趋向淡化,并呈现新的变化。但红白喜事中的人情互惠传统在城乡特别是广大乡村仍然普遍存在。在改革开放之初,乡里人情还是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开展商贸合作的重要依托,许多华人华侨对故乡的情感性投资与工业商贸项目引入,促进了沿海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民俗传统在民间社会传承延续,民间自我组织与自我服务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传统人情礼俗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困扰,比如互相攀比、价码不断抬高的人情往来费用,因人情而滋生的干预社会公正的弊端,这些都需要在传承优良礼俗时予以抑制与避免。我们要重视以人情社交礼俗传统为基础,融合现代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精神,重建与增进家庭、村落、社区的亲密关系,特别是让远离故乡的新城市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礼仪传统的现代转化,如传统节日的社区成员聚会、邻里间相互关爱等,在城市住宅区重新获得家园感。

  第二,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传承与转化。人生仪礼是生命个体经过仪式洗礼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人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我们看到在日常家庭性的生命保育仪式上,传统表现比较活跃。诞生礼是人生经历的第一道仪礼。为了祝贺新生命的诞生与护佑新生命的健康,满月礼表达的是对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与祝福,周岁礼充满了对幼儿未来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养成礼,在一些地区,幼儿上学发蒙之际,要举办开笔礼与启蒙礼,这是人生第一课。在开笔仪礼上,幼儿学写的第一个汉字是“人”,一撇一捺支撑起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将教化的理念渗入礼仪中,这是真正的人生启蒙礼。

  成年礼是人生仪礼的重要环节。传统冠礼虽然已经大面积消失,但农村的成年礼俗还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广东潮州的十六岁“出花园”、福建泉州“做十六岁”等,依然是家庭大事。但当代社会的成人目标已经发生重大改变,生命个体的成长


比丘资源网 » 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礼仪实践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