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最懂法的编剧,最会写剧本的法律人

他们是最懂法的编剧,最会写剧本的法律人

来源 | 光石法学苑

顾名思义,律政剧是主要聚焦于法律、政治题材的电视剧。从早期香港的《壹号皇庭》到近几年的《精英律师》,律政剧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它们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向观众展示着律师、检察官、法官的生活,也让观众更加了解法律,走近这些略显庄严和神秘的职业。

但市面上律政剧的制作班底可并不都是专业的法律人,因此,也使得很多律政剧被观众怒批“太魔幻”。但有这样几位法律人,他们“跨界”成为了律政剧的编剧,运用自己的法律素养为律政剧增加了专业度与可信度,这一期大家就跟小编一起认识一下他们吧!

指纹(韩冰)

指纹,本名韩冰,北京人,有11年的律师从业经历,是网剧《白夜追凶》《庭外》和《重生》编剧。2004年,创建犯罪剖绘爱好者团体“指纹·犯罪研究工作室”。2007年,开办同名主题咖啡屋。

指纹的名字从2017年上线的网剧《白夜追凶》开始为人所知,开播六年来,有65.6万人为这部剧在豆瓣打出了8.9分的高分。2023年,同样由其任编剧的《庭外》上线,豆瓣评分7.7分。该剧以《盲区》和《落水者》两个篇章组成,讲述了法官鲁南、金牌律师乔绍廷等为代表的司法工作者奔走于连环案件调查一线,不惜孤身犯险找寻案件背后隐匿的真相的故事。

出身法律世家,在成为编剧之前,指纹做过11年律师。阅读和写作,或者说更具体一些的推理,对他来说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爱好。那时候,指纹已做了五六年律师,工作的律所楼下有三家书店。一天下午,他帮同事买了三本劳伦斯·布洛克的推理小说。傍晚,他一个人在办公室躲晚高峰,闲得无聊就抽出一本看。一看,就没收住,从此游荡在这个推理的江湖。2011年,指纹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推理小说《刀锋上的救赎》。

不同于《白夜追凶》浓厚的“硬汉派推理”气质,《庭外》属于“悬疑+律政”的情节模式,在用叙事手法和技巧坚守住悬疑质感的同时,剧集也展现了真实的律政行业生态。《落水者》这一篇章写的正是指纹自己当年曾经办过的案子,而剧中展现的律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年轻律师和老一辈之间的利益纷争,也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剧中提及的死刑复核、异地执法、公检法三方的相互监督,皆为法律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元素的恰当运用大大增加了剧集的真实力度。可以说,这些“真实感”和“专业感”都离不开编剧指纹的努力和其过往的法律从业经验。

段祺华

段祺华,1983年本科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1986年获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事务所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人金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代表作品有《继承人》、《金牌律师》。

在不同的时间,段祺华先生有不同的身份,且都成就斐然。他是律师,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投资人,也是编剧;他精通法律,也爱好文学。他不仅将律师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也将法律融入电视剧,在影视圈里大有成就。1992年,段祺华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工作条件,选择海归创业。段祺华也因此成为响应国家鼓励政策,回国创办律师事务所的第一人。

段祺华笑称自己是“编剧中最懂法的,律师中最会写剧的”。其实,早在学生时代,他那文学梦想的种子就已偷偷在心底生根发芽。大二那年,他在《长江文艺》发表的处女作小说,就是和法律有关的《辩护律师手记》。但那个时候的文学梦想却被他文学上的导师、大作家徐迟泼了冷水——“你还是先专心读完法律吧。文学创作是中年以后的事”。言外之意,文学创作要有生活积淀。“这句话扼杀了一个作家,却成就了一个律师。”段祺华这样认为。

就这样,经历了多年的律师职业生活后,段祺华终于觉得“肚子里不再是空的了。我已经有了充足的生活素材和思想感悟,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日夜冥思苦想了。”终于,他认为是时候重拾当初的文学梦想了。谈起写律政剧的初衷,段祺华曾将自己的剧本比作鲁迅手中的笔,认为“我接一个案子,也就几十个人知道,但是一部电视剧,是几千万人在看,影响完全不一样。”彼时,律政剧在英国、美国非常火,大陆却没这种叫法,也没人写,段祺华算是第一波吃螃蟹的人。

如今,段祺华创办的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已创造性地形成了“三体联动”的管理模式,由事务所业务作为发展基础,为“影视公司”的法律文化创作提供素材和母本;再通过以律政剧为主的法律文化宣传,为事务所吸引关注和声誉;已经上线的互联网公司,则突破传统法律圈层界线,将事务所引入“互联网+法律”范畴,为专业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可以说,律政剧已经成为段祺华创业版图的重要部分。

依照段祺华的计划,未来他还有二十来部作品要做,每部剧表现的都是法律上的一个专业领域,《金牌律师》是讲婚姻法的,《继承人》是讲继承法的,正在创作中的《股疯狂》三部曲是讲证券法的、《公司的帽子》是讲公司法的、《办公室风云》是讲劳动法的、《舌尖上的案件》是讲食品安全法的……将看似生硬的专业法律问题,从法律文书变成电视剧本,从白纸黑字变成生动的影像。作为一名法律人,段祺华正以这样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普及法律,因为他坚信,“中国要建成法治社会,一定要有作品去反映!”这是他的情怀,更是一种责任担当。

赵鹏

赵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全国多所高校客座讲师。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公诉人奖、北京市十佳公诉人、北京市检察机关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编剧作品有《你好检察官》《决胜法庭》等。近日,由赵鹏担任编剧的国内首部检察官题材罪案电影《检察风云》上映。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的检察官、热门公众号“检事微言”的作者、全国优秀公诉人、多部律政剧的编剧、全国多所高校客座讲师……年轻的赵鹏检察官拥有很多“名头”,而这也体现出了他在多个领域的非凡成就。

很多人都不知道,赵鹏小时候由于早产先天不足,到了四岁时,话还说不成句,没少受同龄孩子笑话,这让他对与人交流产生了恐惧心理。是父亲,帮助他走出了自我封闭的泥沼。那时候,父亲每天给他读《人民日报》,帮他总结出一个又一个可以用来说话的“套路”让他学习。正是这从小的思维和语言训练,让赵鹏成了一个记忆力超群且擅长逻辑推理的人。

作为检察官的赵鹏特别喜欢办案子,他觉得“一个优秀的公诉人是用案件培养出来的,我喜欢办案子,办案让我兴奋!”除了办案,赵鹏还十分喜欢读书和写作。在周围人看来,他只要有点自己的时间,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写作。从最初的微博,到后来的个人公众号“检事微言”,再到“法律读库”公众号上发表的大量原创文章,赵鹏始终笔耕不辍。也正是这样的输出和普法教育,使赵鹏的公众号和微博收获了众多粉丝。

谈及对律政剧的看法,赵鹏检察官认为:“律师、法律、案件这三个部分组成律政剧,和刑侦剧的最大差别在于,刑侦剧只需要查明真相,律政剧不仅要查明真相,还要适用法律,这是两个有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问题。”“法律评价”是律政剧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赵鹏坦言,律政剧不好写,其中既涉及众多法律问题,又要注意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不能做成《今日说法》栏目。“最理想的状态是,由融合了法学、司法实践以及影视文学创作三个领域的编剧去创作剧本。如果这个条件不允许,那就需要专业编剧和职业法律人共同做编剧,充分沟通,才能形成合格的律政剧。”为此,赵鹏也在不断地努力成长,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编剧而努力。

海剑(徐苏林)

徐苏林,笔名海剑,法律人、学者、作家、编剧。现供职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一级调研员。系北京政法文化研究会理事。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2004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2005年获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政治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编剧代表作有《正义使命》《致命关系》《身份疑云》等。

海剑是较早一批开掘检察类题材作品的检察机关内部人士。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始于1994年,那时还在上大学的他对写作的方向很迷茫,整个人比较“愤青”,就开始了杂文、随笔的写作。进入检察机关工作后,他开始从事对外宣传工作,起初海剑也并不擅长,但他十分执着,就这样一篇篇写下去,慢慢的有了汇编成书的冲动,最终出版各类作品60余种,1500余万字,其中《高级检察官方工办案纪实》等20余部作品获得国内外奖项。2004年,海剑开始参与影视创作。

谈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初衷,海剑说:“与一般作者不同,我是怀着感情在从事这一题材的创作”。进入司法机关工作的近三十年来,检察官这个职业、鲜活真实的案件,是他最熟悉的事情。“我也只是写了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只是努力写好而已。”在百姓的眼中,检察官总是神秘而威严的,而检察官题材的作品通过一个个案件展现了检察官的忠诚和担当、坚守和执着、无私和无畏、纠结和焦虑、爱恨忧喜……让


比丘资源网 » 他们是最懂法的编剧,最会写剧本的法律人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