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学习分享1

《宏观经济学》学习分享1

一、宏观经济指标1.1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关于产出的指标,其数据起始于1929年,1934年美国第一次系统性的构造出GDP。

1.收集的对象:产品和服务

2.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不计入中间的产品

3.区域范围:国内,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家或地区境内的产出,对地理的限制,对国籍没有限制。

4.给定时期的当期产出:只计算当期产出,不计算之前的产出价值。例如,二次产品和二手房买卖不计入当期。

5.市场价值:所有人对产品估值的最低限。

总结:是不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是不是最终形态?是不是在中国境内实现的产出?产出的时间是不是当下或者当期产出?若以上几个问题均为是,则计入GDP。

 

 

1.2从支出角度看GDP

GDP是产品和服务的总和,从谁付钱购买,即支出的角度看。

GDP是以下三种需求的总和:

1.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消费品是一种可以直接消费来获得满足感的产出,产品和服务都记录在内。

2.投资

投资方面的支出,是用于增加或是替换生产性资本的支出。不包括金融投资(股票)。

3.净出口

中国境外的需求的衡量,可正可负。

 

从生产行业的角度看GDP: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

 

GDP度量存在的问题(局限性):

GDP仅衡量了一国经济福利的一部分,(1)未包括非市场经济活动(如义工无报酬);(2)消解人们破坏性行为的经济活动,计入GDP,会夸大真正的产出和经济福利(如生产性污染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支出);(3)GDP是总体的衡量,不考虑产出中的实际的分配。

 

 

1.3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流通中货币的量的上升,经济学定义是总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1.总体,单一产品价格的上升通常只是相对价格的变化,不构成通货膨胀。

2.总体物价水平上升,构造一个衡量总体价格的指数。

价格指数构造步骤:

1.选择一组产品和服务和一个基期;

2.算出在基期价格下购买这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基期成本。

3.算出在第t期价格下购买这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t期成本。

4.计算价格指数,第t期价格指数=t期成本/基期成本*100,基期价格指数始终为100

例子:早餐价格指数

1.一组产品和服务:两个包子,一杯咖啡,一份水果;基期:2010年

2.基期成本=2元*2+12元+4元=20元

3.2018年成本=3元*2+10元+6元=22元

4.2018年的早餐价格指数为22/20*100=110

含义:110-100=10,2018年的同样一套早餐比基期贵了10%。

 

三个重要的价格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包含一般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为市场零售价格。

2.GDP平减指数:包含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格为市场零售价格。该指数衡量的是中国所有产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化。

CPI和GDP平减指数的区别:CPI包含国内消费品和进口的消费品(例如国外的奶酪);GDP平减指数只包含中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中国的高铁)。

3.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包含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格为出厂价格。PPI指数是衡量在企业的批发环节价格的变动情况。

 

 

1.4价格指数的运用

GDP平减指数的应用

1.名义GDP:把今年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在当下价格的总成本或者市场价值。名义GDP是包含了价格变动的GDP。

2.实际GDP:基期价格下的成本或者市场价值。排除了价格变动的GDP。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GDP平减指数帮助我们把名义GDP转化成实际GDP,用2018年的实际GDP和2017年的实际GDP相比,可计算出GDP增长率。

GDP增长率数据,就是实际GDP的比较。

 

最常见的通货膨胀率是CPI通货膨胀率

当期通货膨胀率=(当期的CPI-基期的CPI)/基期的CPI*100%

 

价格指数的其他应用

实际工资增长率=名义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的代价:

1.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传递了重要的信息,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价格系统中就加进了很多噪音。

2.“鞋底磨损”的成本:为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财富损失,人们要管理现金持有量。时间成本。

3.财富从债权人转移到债务人,或者说从存钱的人转移到借钱的人。

 

 

1.5就业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12万户城镇家庭(本地人口+外来人口),这些家庭中每个16周岁及以上的人都被分为三类:

1.就业人口:指在上一周有全职工作或者是兼职工作(只要工作最少一个小时就称为兼职),或者是现在在休假或者暂时离职的人。

2.失业人口:上一周没有工作,而且最近三个月找过工作的人。

3.非劳动力:上一周没有就业,而且最近三个月没有找过工作的人,包括正在上学的16周岁以上的学生;有劳动能力,但不想劳动的人。

 

我国就业人口5.7亿,失业人口0.3亿,非劳动力4亿.

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及以上的所有人口。例如5.7+0.3+4=10

劳动人口:包括那些有劳动意向的人,即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例如5.7+0.3=6

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衡量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中,有多少人愿意参与劳动。例如6/10*100*=60%。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人口*100%,计算在有意愿劳动的人当中,有多少人是没有工作也就是失业的。例如0.3/(0.3+5.7)*100%=5%

 

 

1.6失业的不同种类

1.摩擦性失业:劳工和雇主的匹配过程中出现的短期失业。产生原因是劳动力的供求双方的匹配是需要时间的。

2.结构性失业:在经济总体产量正常的情况下存在的长期失业。产生原因有:(1)劳工的技能和空缺的职位之间出现长期的不匹配;(2)劳动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工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对劳工市场的管制、歧视等。

3.周期性失业:在经济衰退期间出现的失业。例如经济差时,旅游业岗位不足。

 

由于存在摩擦性失业,在市场经济中零失业是不现实的。 员工寻找更好的工作;企业调整优化内部员工。

 

自然失业率(NRU)=(失业人口-周期性失业人口)*100%/劳动人口

“自然”是指在现有社会经济制度下,排除萧条和过度繁荣的影响,我们应该观察到的失业率。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失业水平为6.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平均失业水平为5.5%;全球平均失业率水平为5.7%。5~6%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失业率的水平。

 


比丘资源网 » 《宏观经济学》学习分享1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