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会历史

神学 > 基督教会历史

目录1 第一部概览及使徒教会1.1 第一章概览1.2 第二章第一世纪的教会2 第二部教会教父时期2.1 第三章逼迫2.2 第四章纯正信仰的斗争2.3 第五章早期“教会教父”2.4 第六章君士坦丁大帝2.5 第七章成长与改变2.6 第八章修道主义2.7 第九章教会大会与信经2.8 第十章教会与帝国2.9 第十一章至451年的主要神学争论2.10 第十二章尼西亚后教父3 第三部中世纪3.1 第十三章中世纪与教宗制度的产生3.2 第十四章中世纪蛮族3.3 第十五章回教的兴起及传布3.4 第十六章神圣罗马帝国3.5 第十七章希腊教会毁图像争议3.6 第十八章东西方教会分裂3.7 第十九章帝国衰退及教权上升3.8 第二十章教权衰弱与复起3.9 第二十一章教廷与帝国的正面冲突3.10 第二十二章十字军3.11 第二十三章教宗权力达于巅峰3.12 第二十四章修道运动继起3.13 第二十五章中世纪的学术3.14 第二十六章教会内部的难题3.15 第二十七章教会改革之声3.16 第二十八章文艺复兴4 第四部宗教改革及其后4.1 第二十九章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4.2 第三十章瑞士的宗教改革4.3 第三十一章 英国脱离天主教与苏格兰的改教4.4 第三十二章罗马教会的对应改革4.5 第三十三章荷兰的宗教改革及亚米念派4.6 第三十四章英国教会仍然动荡4.7 第三十五章理性主义4.8 第三十六章贵格会与敬虔主义4.9 第三十七章北美教会的发展:殖民地时期4.10 第三十八章约翰卫斯理与循道派第一部概览及使徒教会[编辑]第一章概览[编辑]

前言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人记忆中的过去。以历史为鉴,

一科技性的历史

追求客观的历史重现,解答“何人?何事?何处?何时?如何?”等问题。

二哲学性的历史

以科技性历史为基础,对历史资料加以诠释,以解答历史之“为何?”,以及较长时间的“如何?”之问题。

三神学性的历史

哲学性历史的一种。以基督为历史诠释之钥。

贰历史的三个主角

人、世界、上帝

参教会历史的主要内容

人物、运动、教会与社会的互动、福音的传布、教义的发展

肆教会历史的律动

教会在历史中螺旋前进,在远离基督与回归基督间往复,但上帝的恩典使教会前进。

伍教会历史的分段

一分段之需要和主观性

二主要分段

(一)使徒时期:AD33–90

(二)教父时期:AD90–600

(三)中古世纪:AD600–1517

(四)宗教改革时期:AD1517–1750

(五)现代时期:AD1750–

第二章第一世纪的教会[编辑]

壹基督进入文化──初熟的果子:

初代教会是基督在文化中初熟果子。以后的教会也将继续在不同的文化中结出果子。

一如根出于干地──在犹太文化中长根发苗

(一)旧约:

旧约圣经是神的道。神的道塑造了犹太文化,但其呈现也是透过犹太文化。

(二)犹太教:

特征:圣殿、祭礼、文士、政教一体。

犹太教把神的道化约成了文化,在文化中神的道也或多或少的僵化了。

(三)希利尼的犹太教:

特征:会堂、七十士译本、腓罗的神学

把犹太文化希利尼化。旧约神的道也开始进入希腊文化。

二撒在好土里──希罗文化

(一)希腊的要素:

A.哲学:

斯多亚派(Stoicism)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

B.语文:

普通话希腊文(koine)成为共通的语言。宣教士在帝国范围内不需另学新语言(培克尔,4)。

(二)罗马的要素:

A.政治秩序:

Pax Romana,广大区域的统一

B.交通方便

贰使徒时代

一十二使徒行踪

(一)使徒约翰和长老约翰(写启示录),同一人,或不同一人?

(二)传说:雅各到西班牙,之后才在耶路撒冷被希律所杀。Santiago就是圣雅各。

多马到印度。

二保罗传道旅行的时间与地点

A.D. 33-35逼迫教会,共犯杀司提反

A.D. 35大马色路上见异象

阿拉伯旷野

A.D. 38赴耶路撒冷见使徒(加1:18)

A.D. 38-46回大数

与巴拿巴从大数赴安提阿

与巴拿巴携捐款赴犹大

带马可回安提阿

A.D. 47受安提阿教会差遣赴小亚细亚布道

A.D. 49赴耶路撒冷大会

A.D. 49-53第二次旅行布道,进入欧洲,到达希腊半岛哥林多,停留一年半

A.D.54-58第三次旅行布道,在以弗所约三年,到以利哩古(罗15:19),又到哥林多

A.D. 58携捐款赴耶路撒冷,被捕下监

A.D. 58-60在该撒利亚狱中

A.D. 60秋水路解送往义大利

A.D. 61-63在罗马受监禁

A.D. 63-67出狱后的旅程

A.D. 67死于罗马尼禄皇帝手下

三耶路撒冷大会的重要性:

教会原则上达成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共识。

四使徒时期的教会生活

家庭教会

自发性聚会方式

使徒、长老(监督)、执事

参与文化的冲突

一希罗世界中与基督教竞争的宗教

(一)神秘宗教

(二)传统多神教

(三)皇帝崇拜

(四)摩尼教

二早期教会所遇到的三种反对

(一)普遍的反感

(二)理智上的攻击

(三)实际的迫害

第二部教会教父时期[编辑]第三章逼迫[编辑]

壹使徒教会受逼迫

犹太人的逼迫:彼得、雅各下监,司提反与雅各遭杀害

外邦人的逼迫:保罗被打、下监。

贰尼禄(A.D.54-68)为第一位逼迫基督教的皇帝

A.D.64/6/18罗马大火,罗马谣传是尼禄发疯放火,尼禄则归咎给基督徒。

彼得与保罗皆于这次逼迫中殉道。

参丢米田(A.D.81-96)的逼迫是启示录的背景。

肆经常的逼迫:

一告诉乃论:

皇帝他雅努(Trajan)回答庇推尼(Bithynia)的省长皮里纽(Pliny)之询问,关于如何处置基督徒。他雅努的回答是:一方面政府不应浪费时间去把他们抓出来,一方面若有人控告 他们,而他们不放弃作基督徒,就要受处罚。

二马可奥热流(Marcus Aurelius, 161登基):

下诏将基督徒的产业归给告发他们的人。

三伊格那修(Ignatius, 30-107)的殉道:

他雅努作皇帝时(A.D. 107),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修被捕,解送至罗马喂野兽。他在路上写信给罗马教会,请他们不要干预,“让火与十架,让成群的野兽,让骨头的撕开、折断、与分解,让整个身体的粉碎,也让所有魔鬼的恐怖折磨临到我吧,只要让我得到耶稣基督。”他说:“让我效法我的上帝受苦。”

四坡旅甲(Polycarp c.69-c.155)的殉道:

坡旅甲曾躲藏两次,但都被发现后,他认定这是主的旨意,就束手就缚。他在示每拿受审时,官长劝他随群众喊“除掉无神论者(指不拜偶像的基督徒)”,他就手指群众喊“除掉无神论者”。官长又劝他,年事已老,只要对皇帝发誓,咒诅基督,就可得释放。他拒绝了,并说:“八十六年来我都事奉祂,而他从未对我不好。我怎能咒诅那拯救我的王呢?”他在祷告中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伍大逼迫期:

一德修(Decius)(249-51) :俄利根于此次受苦刑后不治(c. 254)。

二瓦勒良(Valerian) (253-260):居普良于此次殉道(258)于迦太基。

(一)戴克理先(Diocletian)(284-305):最大最有计划的逼迫(303-5)

陆大逼迫停止:

皇帝加利流(Galerius)逼迫基督徒一段时日后生重病,311年下诏准许基督徒聚会,请他们为皇帝祷告。

特土良: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

第四章纯正信仰的斗争[编辑]

壹早期基督教运动中纯正信仰的两大威胁

一诺斯底派(Gnosticism)

诺斯底派是把各种宗教及哲学混合的一个异端派别。其起源的时间很难确定,但到第二世纪时已有显著的影响, 其中有基督教色彩的诺斯底派曾造成教会很大的困扰。他们把基督教与希腊哲学混合到一个地步,让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 c.155-220)曾经为他们感叹说:“雅典和耶路撒冷到底有什么系呢?”,而倾向把基督教与哲学一刀两断。 诺斯底派主要的思想如下:

(一)强调需拥有诺斯底派的神秘特别的知识才能得救。

(二)最高的存在发散出一连串的灵体,其中一个最低的灵体犯了错误而创造了物质世界。

(三)人的得救是要脱离物质而进入纯灵的存在。

(四)需要有一属灵的使者来带给人特别的得救知识。

(五)这特别的知识就是人的灵穿过天空灵界势力以达于属灵“豊满界”的口令。

(六)基督教的诺斯底派认为基督就是那使者,他是纯灵而无肉身的,乃幻影说(docetism)的基督论。

二马吉安(Marcion, c.85-160)

马吉安的父亲是本都(Pontus)省的主教。他自己则在144年因一些异端教导,在罗马被逐出教会。随后他就自己成立一间教会,这教会竟也兴盛起来,成了与正统教会竞争的态势,到了第三世纪才渐渐衰退。 他的主要主张如下:

(一)反犹太教。

(二)憎恶旧约上帝,喜爱耶稣的上帝。

(三)自编圣经:删节的路加福音加保罗十卷书信。

(四)自立教派。

诺斯底与马吉安两派都以善恶二元论为背景,认为物质是恶的。

三教会对此二威胁的回应

(一)正典的建立

(二)信经的制定

(三)强调使徒统绪

贰孟他努派(Montanism)

156年在小亚细亚的弗吕家一位叫孟他努的信徒开始宣称圣灵透过他说话。他原为Cybele宗教的祭司。他有两位女先知帮助,一为百基拉(Priscilla),另一为玛西米拉(Maximilla)。他们都说预言。孟他努认为圣灵以他为出口,他说话往往用第一人称为圣灵说话。他认为从他开始,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一强调圣灵的重要性。

二强调基督教纪律的重要性。

三重视预言。

四预言基督不久就要在弗吕家开始千禧年。

参诺瓦天及多纳徒争论

诺瓦天派起因于德修年间大逼迫时,许多人交出圣经或否认信仰。大逼迫稍解时,教会对于是否容许这些人回到教会来起了争论。宽容派领袖Cornelius于251年在纷争中当选了罗马主教,严格派的领袖诺瓦天(Novatian)则以宽容派不是真教会为由,与之断绝往来。跟随者则拥立他为主教,跟随他的教会很多,以北非及小亚细亚为尤。此教会至少持续到第五世纪。

多纳徒派的起因与诺瓦天派相同,时间则是在戴克理先的大逼迫期。

第五章早期“教会教父”[编辑]

壹使徒教父

一主要的使徒教父或该时期的重要著作

使徒教父指继新约正典之后的一些最早期的教会作家。时间约在AD95-150之间。作品有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著《革利免一书》及《革利免二书》、安提阿的伊格那修(Ignatius)著七封书信、示每拿的坡旅甲(Polycarp)著《致腓利比书》、帕皮亚(Papias of Heriapolis)的解释耶稣言论之残篇、黑马(Hermas)《牧人书》、 《十二使徒遗训》(The Didache)、《巴拿巴书》。

二使徒教父的特色:

(一)多为信仰实践的教导。

(二)多重复使徒的教训,极少教义上的发扬。

(三)著作性质属犹太文化多过希罗文化。

三使徒教父的重要性──过渡与传承

(一)使徒教父标志著从使徒教会到外邦教会的过渡。

(二)使徒教父标志著从犹太教会到希罗教会的过渡。

(三)使徒教父传承使徒教训。

贰护教士

一主要的护教士

(一)夸达徒(Quadratus):于125年写了一篇为基督徒辩护的文章,上呈于皇帝哈德良。

(二)雅里斯底德(Aristides):于140年上书皇帝Antoninus the Pius。

(三)殉道士游斯丁(Justin the Martyr):是护教士中最重要的一位,于151年著《第一护教书(Apology I)》,之后又著《第二护教书》及《与崔弗对话(Dialogue with Trypho)。

(四)他提安(Tatian):游斯丁的弟子。

(五)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与他提安同期,他的文风在第二世纪所有的基督徒作者中是最为精致、清淅和正确。

(六)提阿非罗(Theophilus, c.115-180):率先提出“从无变有(creatio ex nihilo)”的创造观。

二謢教士的特色

(一)对象是教会外的人,对不信的批评者提出解释。但也附带地坚固教内人的信心。

(二)引用希罗文化为辩护的理据。

(三)因回答希罗文化的挑战也开始在神学思想有创新。

三护教士的重要性

(一)为基督信仰提出合理辩护,使知识份子能接受基督教。

(二)开始将神学希腊化。

(三)他们的神学思想成为之后教父神学的基础。

参辩道士的角色

一主要的辩道士

(一)爱任纽(Irenaeus, 120-202)

爱任纽是坡旅甲的徒弟,在A.D.177的逼迫后,继任里昂(Leon)主教。曾著《驳异端(Against Heresies)》对抗诺斯底派。

(二)特土良(Tertullian, c.155-220)

特土良出生于北非迦太基,父母是异教徒。他到罗马修习法律,在那儿信主。后来他对罗马教会之涣散感到不满,而在207年加入了孟他努派。 曾著《驳马吉安》和《驳帕克西亚(Against Praxeas)》。帕克西亚是持形态论(modalism)的神格唯一论者(monarchianism)。

特土良被称为拉丁教会之父,是第一位以拉丁文写作而名见乎经传的神学家。他关于三位一体及许多其他神学主题的拉丁神学用词,后来成为正统神学的用语。他对继他之后的另一北非教父居普良(Cyprian, c.200-258)的影响甚巨。在居普良成为主教前,他所读的基督教书籍中,除了圣经,就只有特土良的著作了。

(三)亚历山太学派

A.革利免(Clement, c.150-c.215)

革利免是亚历山太学派的第一位重要神学家。他对哲学抱持开放接纳的态度。他也如游斯丁般,重视Logos思想。

B.俄利根(Origen, c.185-)

俄利根为人虔诚,曾因对基督虔诚而自阉。

主张基督次于上帝,而圣灵次于基督,但基督仍与父同具神性,是父在永恒中生的神子。

俄利根是东方教会影响最大的神学家,亚流派及正统派都引用其论点以为支持。他若是异端派之父,那他也是正统派之父,因为正统派的三一论论述也是以他的神学为基础。

二辩道士的特色

(一)对教会内的异端提出辩正。

(二)为神学作系统化的建设。

第六章君士坦丁大帝[编辑]

壹教会见容于帝国

教会在罗马帝国中长期受逼迫两个多世纪,但是黑夜终将结束,忍耐到底终必得救。教会经过了长期的等候和盼望,终于等到了在政治上得自由的日子。使这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人物就是君士坦丁大帝。教会和罗马帝国的关系,以及两者未来的走向,都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时候来到了转捩点。而这转变之所以发生,却也正是因为君士坦丁自己的政治生涯来到了转捩点。因此最终不是人,而是上帝在掌管著历史。教会受苦的日子已经够了,上帝的手开始动了。

一米尔文桥(Milvian Bridge)之役 (312)

君士坦丁与政敌马克森狄(Maxentius))在罗马附近台伯河(Tiber River)之上对阵,敌军数目三倍于君士坦丁者。

决战前一日君士坦丁见西沉日头上一十架,写著“Hoc Signo Vinces(靠此记号得胜)”,君士坦丁下令兵士将基督名字的希腊文头两个字母CR刻于盾牌上,第二日君士坦丁大胜。君士坦丁因此而心向基督教,但迟至他过世前才受洗。

二米兰上谕(Edict of Milan, 313)

君士坦丁与他的盟友理吉纽(Licinus)在313年共同颁布了米兰上谕,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

米兰上谕的要点:

(一)给与个人良心自由的权利

(二)给与基督教法律上的保障

(三)使帝国内宗教都有平等地位

(四)发还逼迫时代所没收的教会财产

三帝国统一

君士坦丁与理吉纽又发生战争,故理吉纽治下的基督徒又遭逼迫,直至324年君士坦丁打败理吉纽统一帝国为止。

贰君士坦丁对基督教历史的重要性

一使教会成为特权阶级:

教会职员减免税捐、皇家主持兴建教堂。

二教会从文化抗衡的角色成为文化的主流:

新都君士坦丁堡成为基督教势力独大的城市。

三教会与国家成为一体。

四教会充斥没有信仰经历的人。

五皇帝为求帝国统一插手教会争端,并以武力对付非主流教会。

六罗马主教地位因君士坦丁迁都东方而在西方拉丁民族中大大提升。

第七章成长与改变[编辑]

壹至313年为止的传布与成长

到主后约500年时,基督教可说已经赢得了罗马帝国,虽然当时多数人的信仰只是形式上的。主后529年,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关闭了雅典古老的哲学学院(The Academic)则为标识此一转变的事件。

这五百年又可以君士坦丁大帝的统治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君士坦丁时,信徒约五百万到一千万。

教会传布的范围:除了说希腊话及拉丁语的地区,向西还包括高卢与北非的一些非拉丁族群,向东已使亚美尼亚成为基督教国家,另外基督教也立足于一些叙利亚语族群、古埃及族群、阿拉伯人中,也可能已到达哥德人、乔治亚人及印度人中。

教会此时已是罗马帝国中仅次于帝国之最强、分布最广的组织。帝国既无法消灭教会,现在转而与教会结盟了。

贰新约教会与君士坦丁时的教会之比较

一独裁的主教制

(一)权柄集中于主教身上

(二)圣职人员有别于平信徒

在第三世纪初已显然划分。

二教牧职务

教会主要教牧职务分三层

主教、长老、执事;新约中只有二层。

另有一些次要职务在他们之下。

三教会生活的改变

(一)礼拜与节期

A.圣餐神秘客观化:圣餐成为礼拜时最重要最神圣的节目。

B.大斋期(Lent):复活节前的斋戒祈祷期,由四十小时发展到四十天。

(二)非基督教因素渗入教会

A.对殉道者遗物的崇敬

B.圣徒崇敬的萌芽

(三)圣礼的发展

A.洗礼

(1)洗礼成为得救所必须。

(2)洗礼成为有赦罪之效:有延后受洗的趋势。

(3)婴儿洗:第一次记载于爱任纽,至第六世纪才为教会所普遍遵行。

(4)浇水礼:在十二使徒遗训中即为一可替代浸水礼的方式。但浸礼仍为教会主要的洗礼方式,直到第九世纪。

B.主餐

(1)永生之药:主餐成为得救所必须的永生之药(伊格那修的用词)。

(2)基督身体客观同在。

(3)主餐献祭观:至居普良时已发展成熟。

(四)教会的世俗化

A.第二代以下信徒增加,缺少信仰的经历。

B.教会不再追求成圣,反成了灵魂得救的渡口。

C.双重道德标准出现:导致圣职人员的独身、修道主义兴起及一般信徒的灵性低落。

第八章修道主义[编辑]

壹修道主义的发展

一独修式

(一)修道主义起始于安东尼(Anthony, c.250-356?)。

A.生于埃及,为科普特人。

B.领受基督对那少年官的要求,舍弃一切,约270年时,在本村中发愿度禁欲生活。

C.十五年后离群索居至死。

D.他常常禁食祷告,以克胜邪灵的折磨及肉体的引诱,好能亲近上帝。

E.有许多人起而效法。

(二)独修盛行于叙利亚,四世纪初由西缅(Simeon)发展出坐柱修道派(Stylites),他坐柱上共三十年,直到死时。

二团修式:

(一)帕科缪(Pachomius, 292-346)式:

A.创设第一所基督教修道院(约315-20)于埃及南部。

B.他原为独修,后因感生活不规则而改团修。

C.后又设女修院。

D.死前在埃及共设十所修院。

(二)巴西流式:

A.小亚细亚盛行团修式修道,得力于该撒利亚的巴西流十多年(c.360-379)的提倡。

B.规条均称巴西流规条。

C.较帕科缪式注重共同生活。

D.重工作、祈祷及读经。

E.重视出外服务行善。

F.不主张极端禁欲。

三西方的修道运动

(一)初有亚他那修、耶柔米、安波罗修及奥古斯丁等的鼓励。

(二)陆续有修道院建立,但各有其规条。

(三)本笃(Benedict, c.480-547)为西方修道主义的改革者。

A.约500年于罗马东方山区开始独修。

B.529自建修道院于罗马与那不勒斯途中的山上。

C.他的修道院规条合乎中庸之道。

D.著重敬拜、工作与研读。

E.渐为西方包括义大利、英国、德国及法国的修道院所遵行。

(四)塞尔特(Celtic)修道院

A.五至七世纪盛行于爱尔兰、苏格兰及英格兰。

B.著重神秘奋兴精神,不重纪律。

C.最卓著的贡献是宣道热忱及学术。

D.保存希腊文的研究又发展了赛尔特基督教艺术。

贰修道主义的起因

一成为国教前:

(一)基于相关的圣经教训:保罗以为独身较可自由事主;天国已近,不烦嫁娶;天国不嫁不娶,独身可见证天国。

(二)教会中的双重道德标准──一般的及更高的

(三)希腊哲学的禁欲趋势──如俄利根之例

二成为国教后:

(一)信徒道德水准降低:虔诚者就特著重禁欲生活。

(二)殉道的虔诚转以禁欲表达。

(三)公共崇拜的仪式化:产生追求个人自由亲近上帝的需要。

参修道主义的评价

一优点:

(一)修道院成为实验农场。有助提升农业技术。

(二)在后来的黑暗世纪中成为教育及学术的传承者。

(三)修士,特别是不列颠的修士,是中世纪的宣教士。如爱尔兰的科伦巴(Columba)使苏格兰归信基督。用的是集体归信法。

(四)修道院成了社会弱势人群的避难所,提医疗、行旅服务及心灵庇护等。

(五)产生中世纪教会最好的领袖。

二缺点:

(一)许多人才进到修院使得社会上人才不足。

(二)独身使得这些好人才不能生养优秀的下一代。

(三)教会中产生双重灵性道德标准。

(四)多数只为追求自己的灵命,带来灵性的骄傲。

(五)修院生活在富裕之后变为懒惰、贪婪。

(六)修士的服从性有助于教权阶级的发展。

第九章教会大会与信经[编辑]

壹亚流争议

亚流为亚力山太的学者,主张基督是最高的受造物,不同于神,也不同于人,是神与人间的第三者。

主教亚力山大则主张基督与父是同本体的。

贰尼西亚大会的重要性

一这是第一次的大公会议,由全国的各地的主教参加的,约二百五十至三百人。

二由皇帝召开,国家出资。

三订定有强制性的尼西亚信经。

四宣示基督与圣父是同本体的,非受造的。

五会议结论藉武力执行,放逐异议主教。

参尼西亚后的亚流争议

尼西亚会议后,亚流派并未完全消失,且多次反扑。在君士坦丁末年,就曾接受亚流的缓和主张,而把坚持反亚流的亚他那修放逐。当君士坦丁死后,政局不稳。在政争与内战后,最后出线的皇帝是君士坦修(Constantius)。他是倾向亚流主义的。在他出任皇帝前就已逼迫尼西亚派的领袖,当他统一帝国后,更加如此。

肆加帕多家(Cappadocia)三杰:

加帕多加省该撒利亚(Caesarea)的巴西流(Basil)、拿先素斯(Nazianzus)的贵格利(Gregory)和女撒(Nyssa)的贵格利(Gregory)。此铁三角分别擅长于教牧、布道及神学(如保罗所说“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三人合力保住正统的尼西亚教义。是38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中新尼西亚正统神学得胜的功臣。

伍君士坦丁堡会议

当380年正统派将军提奥多修进入君士坦丁堡后,将亚流派领袖从京城赶出,又接受群众推举的拿先素斯贵格利为主教。 又召开了君士坦丁堡大会。会中重新确认了尼西亚大会关于基督俱完全神性的教义,此外又肯定圣灵也俱完全的神性。如此三一教义才算完整。会中将尼西亚的信经稍作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尼西亚信经,又称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

第十章教会与帝国[编辑]

壹犹利安(Julian, 361-63):

犹利安是君士坦丁之后唯一的异教皇帝。因为君士坦丁死后的政争中,犹利安的父亲为奉基督教的继任者君士坦修(Constantius)所杀,故自幼对基督教反感。他虽然采取了一些逼迫基督教的措施,但已不能撼动基督教在帝国的地位。

贰成为国教:

380年东方统治者提奥多修(Theodosius the Great) 与西方皇帝格拉典(Gratian)共颁一道上谕,定基督教为帝国唯一合法宗教。至394年帝国中所有异教的政治势力均遭根除。

参教会与帝国联姻的利弊

一教会人数增加,但教会的信仰品质反倒低落。

二教会得到财富、政治等俗世权势,但教会不一定更有圣灵的权能。

三异教根除,但异教遗传经转型后渗入教会。

四帝国开始介入教会属灵及神学的事务。

五教会得势后也开始逼迫异教及异端,如同以前异教逼迫教会一般。

第十一章至451年的主要神学争论[编辑]

壹基督的神性问题

上帝的独一性及基督的神性如何相容的问题。

一以便尼派:

耶稣是靠圣灵的能力而为弥赛亚;完全否认耶稣的神性。

二诺斯底派:

主张因基督而得特别知识以得救;灵善物恶二元论;基督为造物工师;幻影说的基督论。爱任纽大力驳斥。

三神格唯一论:

(一)动力论:

代表人物为撒摩撒他的保罗(Paul of Samosata),嗣子说的基督论。

(二)形相论:

代表人物为撒伯流(Sabellius),一个本体依次以三个形相表现。特土良力驳之,著《反帕克西亚》(Against Praxeas),主张三个位格共一本体。

四亚流vs.亚他那修(c. 296-373)

基督是

受造物与父同本体

有起始与父同永恒

不同本质,不全知父与父同等

会改变,可能犯罪

只是被尊称为神,不真是神

五结果:

(一)两次大公会议

A.尼西亚大会(325)-带咒诅的信经

B.君士坦丁堡大会(381)-确认尼西亚大会的决议。

(二)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

即今日的尼西亚信经,是由迦克敦会议所通过,内容可能是君士坦丁堡大会基于类似耶路撒冷的区利罗之教理问答(c. 345)的信经所制定。

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及亚他那修信经是罗马天主教及许多更正教宗派如信义宗所接受的三大古信经。

亚他那修信经并非由亚他那修所写,乃是约AD500用拉丁文所写,而冠上其名,原作者不详,内容针对亚流派及涅斯多流派。

贰圣灵的神性

敌圣灵派:在尼西亚会议后,有一些神学家虽然接受圣子与圣父同质,但不接受圣灵与父和子同质。他们被称为敌圣灵派(Pneumato-machians)。亚历山太会议(synod)(AD362)将此派定罪,等于也将亚流派定罪,因而确定了正统派最后将胜利。

参人的本性与神的恩典

西方教会较重实际,东方较重玄思,所以神论与基督论的争论发生在东方,人性论与拯救论的争论则发生在西方。

一伯拉纠(c.360-c.420)

伯拉纠是英国的修士,他在道德修为上有很高的名声。他405年在罗马读到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所祷告的:“求你赏赐你所命令的,命令你所定意的” 这句话很不以为然。这样的说法似乎把人看成是上帝手中的傀儡。

(一)人性论:

A.人有完全的自由意志和相应的责任。这一点是伯拉纠思想的基石。

B.每个人像亚当一样是一个新的受造物,并不特别倾向犯罪。

C.也没有任何特别外力能使人的意志一定要选择善。

D.关于原罪,伯拉纠不讲藉身体而遗传的罪性,也不讲罪咎,而说世人都犯罪乃因亚当开始的坏榜样与积习代代相传。

(二)拯救论:

A.教导的恩典:上帝赐给人圣经、理性和基督的榜样来帮助人。

B.宽恕的恩典:人如果悔改并且努力行正路又弥补他所行的恶,上帝就给他宽恕的恩典。但这恩典并不帮助他的意志,只是赦免他的罪。

C.婴儿洗礼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没有原罪。

二奥古斯丁

(一)人性论

A.亚当原有自由选择善恶,但亚当犯罪使得所有人都受罪的捆绑。

B.每个人因为是亚当的后裔都有原罪。

C.人的意志是完全的败坏了,在得救的事上意志完全没有用。

(二)拯救论:

A.只有蒙拣选的人因上帝在基督里的恩典可以得救。

B.重生完全是圣灵的工作,意志没有用。

C.上帝加力给人的意志,使人的意志能接受救恩。

三结果:

伯拉纠在以弗所所召开的第三次大公会议(AD431)中被定罪。

后又有半伯拉纠派兴起,由John Cassian为首,认为人的意志与上帝的恩典,在人的得救上各居一半地位。此派在AD529的Orange会议中被定罪。

肆基督的神人二性

此问题的辩论是在亚历山太与安提阿两学派之间。亚历山太学派强调基督的神性,以确保基督里的启示是从神而来的。安提阿学派则强调基督的人性,因为他必须是人才可以是救人。

一亚波里拿留(Apollinarius, c.310-390)

他为了支持三一论,要解释Logos是如何在基督里成了肉身,于是主张基督的灵是Logos,他没有人的logos,只有人的魂与身体,且后者是受Logos的主宰。对亚历山太学派来说这是完全可以接受,只要耶稣能以神的身份说话,还有身体能与人类沟通就可以。他否定了基督完全的人性。加帕多家教父之一的女撒的贵格利就说:“他没有取的,他就没有拯救。他拯救他所联合于神性者。如果亚当只堕落了一半,那么基督就有可能只取一半也只救一半。但如果全部的人性都堕落了,那么全部的人性都必须合一于道才能完整得救。”

亚波里拿留在君士坦丁堡大会中被定罪。

二涅斯多留(Nestorius, c.381-c.452)

他428年成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长。他不喜欢人们称马利亚为“上帝之母(theotokos, God-bearer)”,认为此称呼会混淆了基督的人性与神性。因此他主张改称“基督之母”,意指马利亚只是耶稣这人的母,而非其神性之母。他主张基督有二性,二性表现于二位格,一为神,一为人。为人的基督在凡事上顺服为神的基督。如此使得基督不是神-人,而是神在人里,神人并存。但这说法使得道成肉身有了问题,因为道并没有真正的取了人性。此说在431年的以弗所大会──第三次大公会议中被定罪。

涅斯多留派并未消失,流传于帝国东部并传于波斯及印度,甚至于AD635由阿罗本(Alopen)传入中国。在1625年发现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著AD700时被称为景教的涅斯多留派基督教在中国的盛况,但在第九世纪唐武宗灭佛时,一并被消灭了。

三优提克斯(Eutyches, ca.378-454)

因对涅斯多留反动,优提克斯认为基督神人二性混合为一,但却重其神性而轻其人性。他认为基督是来自于两性,但合为一性。此说之结果等于否定基督的人性的真实。449年在以弗所开大会以政治运作将反对此说的安提阿派人士定罪。罗马主教Leo I对此问题也写信提出看法,但大会不许宣读此信。利欧称此会议为“强盗会议(The Robber’s Synod)”。

四迦克敦大会(Chalcedon, 451)──第四次大公会议

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支持优提克斯的皇帝从马上摔下,跌断了脖子。他的姐妹继位,是支持罗马的立场的。她召开了迦克敦会议将基督一性派定罪,罗马主教利欧一世(Leo I)写的“大卷(Tome)”在会中对基督一性论的驳斥为多数人所接受,其基督论基本上就是特土良早已主张的“两个本性在一个位格中”。此会议没有信经,却宣布了“信仰定义”。并未正面表述基督的二性是如何合于一位格中,只是负面的


比丘资源网 » 基督教会历史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