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洗儿: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那孩儿后来怎样了?

苏轼洗儿: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那孩儿后来怎样了?

苏东坡洗儿:“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洗儿:“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后来怎样了?

在中国古代文坛上,苏东坡是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名字,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其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气势豪迈,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苏东坡善书,为“宋四家”之一;还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在北宋画坛坐拥前排。

正因为如此,苏东坡才被人誉之为“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不唯苏东坡,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也都是宋代文坛的大家(苏氏父子三人一同入榜“唐宋散文八大家”),看来,他们的家族基因都具有学霸气质。

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做父母的理应希望孩子个个聪明,努力上进,这才顺应了父母的“望子成龙”之心。但是,苏东坡对子女的希望却有悖常人之想,他竟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又蠢又笨,这是怎么回事呢?

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为他诞下一子,年已四十六的苏东坡当然是喜不自禁,忙着给新生儿取名——小名干儿,大名苏遁。为干洗三的时候,苏东坡还专门写了一首《洗儿诗》,没想到,诗风与常人不一,那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就是出自这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是什么样的遭遇让苏东坡如此失意呢?原来,孩子出生的那段时间,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

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所以遭到改革派的忌恨,一直睁大眼睛盯着他。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四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他的对手(新党)却从中找到了文字中的“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不仅讽刺政府,莽撞无礼,还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最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团练副使是个闲差,给了苏东坡大量思考人生与自由创作的时间,他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纷纷问世。

另外,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被贬黄州后,由于时间宽裕,他就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因而自号“东坡居士”,苏东坡之名才流传开来的。

苏遁是苏东坡的四子,就出于他被贬黄州的第四个年头。当时,苏东坡内心的不平还没过去,所以,才会有如上的激愤之语。

其实,不仅仅是激愤,还有嘲讽,因为高高在上的当权,都是些又“愚”又“鲁”的不学无术之徒,这才有了“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之语。

苏东坡的《洗儿诗》只有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

“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虽然如此,“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儿子不要像自己这么拼,无灾无难地混日子,也能混上“公卿”之位,那就强似乃父了。

遗憾的是,苏东坡的这个小儿子却没活成父亲所希望的样子,出生一年后就夭折了。

原来,儿子的出生确实给苏东坡带来的好运,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遗憾的是,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遁不幸夭折。

苏遁早夭后,苏辙给哥哥写了首《勉子瞻失干子二首》,以悼苏遁:

其一

人生本无有,众幻妄聚耳。手足非吾亲,何况妻与子。偶来似可乐,强作室家喜。忽去未免悲,欣成要矜毁。君家两岁儿,毕竟何自始。变化违初心,涕泗剧翻水。吾侪近始悟,造物聊复试。道力竟未完,聪明信难恃。

其二

破甑不复顾,彼无爱甑心。弃璧负赤子,始验爱子深。诚知均非我,胡为有不能。一从三界游,久被百物侵。朝与喜怒交,莫与宠辱临。四物皆不胜,生死独未曾。不经大火烧,孰为真黄金。弃置父子恩,长住旃檀林。

苏遁虽然早夭,但是,还有其叔的悼诗为念,也不枉人世匆匆走一遭。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


比丘资源网 » 苏轼洗儿: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那孩儿后来怎样了?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