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方面实战的专家或公众号(干货)有哪些?

人力资源方面实战的专家或公众号(干货)有哪些?

非常认同大漠的观点。在以前曾经看过一段时间的Kindle电子书。便宜,方便,随时都能看,但是看过几本书以后还是重新购买这些书的实体书,不但买了实体书,还把划过的线和做过的笔记、备注都从新移植到实体书上,因为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书上的知识装进大脑。读书学习,其实是很枯燥的,支撑我坚持下来的其实是读书的仪式感和购书的沉没成本,比如想学习某类知识,先要考虑买谁的书,买哪个出版社的哪种装订的书,读书要做笔记,同一本书要反复阅读好多遍,因为每一遍都能学到不同的东西。有的时候懈怠了,书读一半就搁置很久,偶然间又看见,印刷精美,价格昂贵的书摆在那,不看可惜了……

在三茅问答区,很多同学经常提问,想学XXX应该看什么书,其实如果真想学些什么,找相应的书是非常容易的,与其相信网线另一端,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给你的随意推荐,不如自己耐心的去找找,哪本书适合自己,这个还真是要看眼缘的。

关于学习,以前也讨论过这个话题,我个人认为自学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系统学习,一种是碎片化学习。这两种方式是分先后,分主次的。所谓系统学习,其实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最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这种学习就具体为看书,记笔记。系统学习的是我们了解一门知识的起点,系统学习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对该门知识掌握的有多深,而恰恰相反,系统学习只是在我们的头脑中粗略的搭建起一个知识框架,让我们对该知识从整体上有一个大致的体系化的了解。这个粗略的知识框架如何能否丰满起来,如何能应用到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就要靠第二种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的学习可以理解为不断的向这个知识框架上添枝加叶的过程。

碎片化学习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关注专家的公众号,听取或者读取他们的一些观点,还有比如类似问答区的这种答题、讨论、案例分析,这些也都是学习。

碎片化学习想要有效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持之以恒,积少成多。2、碎片化学习之前,先要有系统学习,有知识框架,否则碎片信息是无法附着在知识体系上的,学的时候是碎片,学完还是碎片。就比如很多新人HR ,从来不会静下心来熟读劳动法,却总是热衷于分析案例,结果到头来,学100个案例,现实中总能遇到第101个,该不会操作还是不会。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掌握知识,并能够为己所用。那么怎么才叫“掌握知识”呢?以前上学的时候,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就是熟记所有知识点,这样考试的时候就能顺利通过,也就意味着掌握了知识,但问题是,大学期间学的东西,都等不到毕业,到了下一学期,基本忘的差不多了,看来这似乎也没有“掌握知识”。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掌握一种知识?经过这么多年,我个人的理解是,只有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才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就比如说,我们要学习薪酬,可以先买本介绍薪酬的书,把知识框架立起来,然后通过拜读专家或者前辈的文章了解关于薪酬的,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的信息,最后我们把这些信息整合,通过我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观点,观点一旦形成,知识就很难再被遗忘,当然随着我们不断吸取越来越多的信息,我们的观点是可以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的。

最后谈一谈关于“干货”的问题。干货这个词似乎HR这个圈子里尤其喜欢用,但是我一直都比较排斥。所谓的专家分享的干货,其实就是专家针对某一知识的他自己的观点,只是不是观点的全文,而是观点的中心思想。对于读者来说,太热衷于专家的干货,可能产生以下后果。1、会误以为干货就是专家思想的精华,既然都精华了就赶快收下,问题在于,我上文讲过,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的知识永远不是自己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专家的干货的推导、论证过程,是什么让专家总结出这个干货,我们是否认同这个干货,是否能与我们既有的知识结合,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2、会误以为干货就是武林秘籍,万能 钥匙,保命绝招,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其实也不是的,干货归根到底还是专家个人的观点,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干货,这些干货可能是截然相反的观点。3、干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简单的12345条,就说明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用一万字来讲述一个小问题,那么哪个干哪个湿?我们整天追求干货,其实并不是因为干货效率更高,而只是因为觉得干货更省事,但是,学习这事,怎么可能省事,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


比丘资源网 » 人力资源方面实战的专家或公众号(干货)有哪些?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