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老农指着伟人画像,称自己是他上级,究竟咋回事儿?

1951年一老农指着伟人画像,称自己是他上级,究竟咋回事儿?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墨

编辑|林画

1951年3月的最后一天,湖南衡东三樟乡粟子港。

一个老人手里捧着一封信,在乡里的大街上一边哭一边喊:“我没有吹牛,毛主席给我写信了!”

这一番话震惊了所有人,大家都没想到,毛主席真的给他回信了。

这个人名叫彭友胜,在新中国成立时,看到新中国的主席是毛主席的时候,他指着伟人画像逢人就说,这毛主席还是我的老部下呢。

刚开始大家都说彭友胜在吹牛,但他干脆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没想到毛主席居然真的在百忙之中给他回信了!

那这个彭友胜到底和毛主席是什么关系?毛主席年轻时真的是他的部下吗?毛主席在给他的信中又写了什么呢?

让我们一一道来:

特殊的新兵

彭友胜1884年生人,比毛主席大了七岁。他出生的老家栗子港就在湘江边上,这个地方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但可惜,那时的湘江缺乏治理,因此这个地方,夏天容易洪涝、冬天容易干旱。

土地贫瘠,庄稼收成很差。因此彭友胜从小家境就贫寒,很小的时候就上山养牛维持生计。

后来家里咬咬牙,勉强送他去读了半年私塾,但由于实在太穷,只能让他回来继续打鱼养牛维持生计。

15岁那一年,由于家里再次发了洪灾,彭友胜为了降低家里的压力,只能背井离乡,一路乞讨向长沙讨生活。

一直到1907年,在外混迹多年的彭友胜,在长沙加入了湖南新军,这一年他23岁。

其实,清末的这些新军,大多接受的都是新式教育和新思想。

早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清政府就感到陆军的战斗力太过低劣,于是就着手组建新军。按照清政府的计划,全国要划分为36镇新军,一律采用西式的装备和训练方法重新编练。

在这个过程中,恰好赶上清末废除科举等新政,因此知识分子受到重用。

尤其是像张之洞之类的开明大臣,有意的吸纳了很多知识青年和有留学背景的青年加入新军,例如后来赫赫有名的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都是此时进入军界。

这些知识分子也给新军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给这些军队带来了革命性的启蒙。

正因如此,这些新军最终没能成为清政府的助力,反而在辛亥革命中,成了加速清政府倒台的重要力量。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面对清军的疯狂进攻。湖北革命部队兵力不足。

于是派人到湖南新军,希望能让这支部队起义,策应革命力量。

湖南新军果然起义,之后兵分两路向清军进攻,其中北路军就是由彭友胜指挥。别看彭友胜官职只是一个副目,但却是第49标第2营的代表,在新军中威望很高!

就这样在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彭友胜一个普通的农民也做出了属于他的贡献。

辛亥革命胜利后,彭友胜所属部队依旧编在湖南军中。

时间到了1911年的10月,一个操着湖南本地口音的年轻人找到了军营。这个年轻人个子很高,发际线也很高,露出锃亮的大脑门。双目炯炯有神,看着像个读书人。

此人来到军营说是来投军的,但当时政局动荡,负责接收新兵的军官却以“必须有可靠人做担保”为由,拒绝年轻人入伍。

这年轻人果然是个读书人,面对军官的诘难,却一番慷慨激昂的义正言辞。这番话被路过的一个上士朱其升听到,朱其升被其感动,答应给这个年轻人做担保,将其收入了军营。

这个年轻的读书人正是毛主席,此时的毛主席刚刚18岁。

从湘乡中学毕业后,看着革命的滚滚浪潮,就想投笔从戎去参加革命军。但由于时局动荡,从湖南去南昌的交通不便,最终没能成行。

正赶上长沙的新军投入革命,毛主席就赶到了长沙,要求参加革命。

于是朱其升就把毛主席带到了彭友胜的身边,对他说道:“这个伢子想当兵,就把他交到你这里了。”

毛主席赶紧做自我介绍:“我叫毛润之,家里人都管我叫石三伢子。是湘潭韶山冲人,今日来当兵,请各位弟兄多多关照。”

彭友胜一听他的谈吐,就知道他是个读书人,于是非常热情的接纳了他。就这样年仅18岁的毛主席,在第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师标第一营左队,当上了一名列兵。

刚刚进入军营的毛主席,立刻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当时时局未定,部队物资匮乏。毛主席只领到了一套单衣军装,没有领到棉服和棉被。

还是朱其升和彭友胜,将自己的新军装拿了出来,又将自己的棉被余出来一床给了毛主席。为了照顾这个“新兵”,彭友胜还专门让毛主席睡在他上铺,便于对这个新兵进行照顾。

正式开始军事训练之后,毛主席的进步非常快。他本身就是来学习军事技能的,因此对自己严格要求,加上彭友胜对他的照顾,一个多月时间就掌握了基本的战斗技能。

因为毛主席从小就经常锻炼身体,所以身材魁梧有力,加上军事技能出众。彭友胜就经常让他作为示范兵,给那些进步慢的士兵指导作战能力。

久而久之,毛主席在士兵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加上他本身有文化,谈吐不凡,甚至于连很多军官都对他信赖有加。

彭友胜本身也是个好强的人,在一开始接触毛主席的时候,以为这只是个来当兵混饭吃的,后来才发现他的与众不同。

从此以后,不但把毛主席当成朋友,班里有什么大事小情,他也都愿意跟毛主席商量一下,听听这个“文化人”的意见。

五个月的战友情

随着毛主席的威望越来越高,也惹了一些麻烦。

当时的军队,军纪并不严密。虽然湖南新军已经转化成了革命队伍,但与真正的革命军队还是有很大差别,严格来讲,这只是一只新式的军阀武装。

所以部队里还是混杂着很多兵痞,这些老兵油子军纪涣散,经常做出吃拿卡要欺负百姓的行为,毛主席看见了就会跟他们进行斗争。

有一次,两个兵痞在一个老太婆那里买了烟却不给钱,正好被毛主席撞见。

毛主席义正言辞的阻拦了他们,让他们付钱!这两个人看毛主席身材高大,不敢当场招惹,只能悻悻的把钱交了。

两个兵痞回去以后越想越生气 ,就想要报复。于是他们就在训练中伺机借题发挥,故意没事找事的挤兑毛主席。

可他们没想到毛主席在士兵中的威望很高,人缘也非常好。他们的借题发挥,反而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彭友胜也是老兵,对于两个兵痞的所作所为看的明白,当即出头警告他们。兵痞看到毛主席有军官“罩着”,也不敢再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了。

每次看着这个新兵,彭友胜都有些疑惑。原来那时毛主席的军饷是每月7元。刨掉伙食费之后,还有的4元多。

毛主席就把这笔钱全部都用来买书和订阅报纸,而且毛主席不但自己看,还将买回来的报纸念给大家听,增加了这些士兵的文化水平和眼界。

慢慢的士兵们也开始跟毛主席学识字学知识,本来能识几个字的彭友胜,也开始跟着毛主席学习。

慢慢的,包括彭友胜甚至朱其升在内所有人都敬毛主席为老师,毛主席成了这支军队中的学者。

谁家里来了信需要读,或者要给家里写回信,都会来请毛主席帮忙。军官们要有了写写算算的疑难问题,也都来请毛主席。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民国元年的春天,毛主席突然来找彭友胜,说他想要离开军队。

这让彭友胜非常意外,因为依照他的认识,毛主席在军中人缘好、能力强,加上又有文化。待上几年肯定能混个军官,若是有机会打仗再立了功,在军中必然会有长足发展。

但毛主席的想法与他完全不同,他告诉彭友胜,如今宣统皇帝已经退位,满清成为了历史。

现在孙中山已经建立了中华民国,日后的重点将是建设这个国家,“革命已经过去”,军队不再是核心。所以“他要去继续读书”,报考长沙第一师范,要成为一位老师,教育报国。

虽然此刻的毛主席对于革命的认识还有些幼稚,但那颗拳拳报国心却还是震撼了彭友胜。

对于毛主席说的话,彭友胜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却明白,出去读书做个教书先生,肯定比当兵吃粮有前途,因此非常理解的同意了毛主席的离开。

毛主席走的那天,彭友胜将全班的人都聚集起来,一起给他践行。并且像个兄长一样,送毛主席走出去很远。

两人分别之际,彭友胜将身上仅余的两块大洋都塞到毛主席手里。本来毛主席还不想收,但彭友胜却坚决把钱塞到他怀里。

就这样,两人互道珍重之后,毛主席踏上了去长沙的求学之路。

羊城再重逢

离开军营之后,毛主席走上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在长沙第一师范深造之后,参加了反袁斗争,之后又组建了新民学会。为了给赴法运动筹资,他又踏上了北京之旅。

在北京大学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当上了北京大学的图书管理员。之后返回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创建了湖南的共产主义小组。

之后又远赴上海,成为了中共“一大”13个代表之一。

孙中山在屡次失败之下,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第1次合作正式开始。这也象征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终于走上了历史舞台!

毛主席也跟随着革命的步伐到达了广州,先后在国民党担任候补委员,还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担任代理部长。

到了1926年北伐前夕时,则在广州主持第六届农讲所

彭友胜则在军旅路上越走越远,十年军旅生涯,随部队转战各地,军衔也到了少尉,最终也到达了广州。

在一封报纸上,彭友胜看到了“毛君润之来惠讲学”的消息。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彭友胜很激动,认定这个毛润之就是自己当年那位战友。

于是他梳洗打扮一番,又换了一套新军装,便找到了广州农讲所,对工作人员说,当年的“顶头上司”来找毛润之。

此时的毛主席正在办公室里工作,一听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就心念一动,一见来人果然是彭友胜。

“盖三兄!”毛主席非常热情地迎了上来,嘴里还叫着彭友胜的字,仿佛两人是昨天才分别的一样。

彭友胜也非常激动,将自己这10年来的经历一股脑的讲了一遍。他这些年跟着军阀南征北战,看惯了军中的那些尔虞我诈。

一直到到了广州,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学习了真正的革命知识,才觉得这些年的军旅生涯没白过。

毛主席听了以后非常慷慨激昂的给他介绍革命形势:“革命现在仅仅只是刚开始,我们后面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从黑暗中找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来,真不容易啊!当务之急就是要号召千百万的工农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列强除军阀!”

彭友胜也感慨:“润之啊,还是你有知识有文化能说会道。跟以前一样!”

毛主席则大笑着邀请彭友胜,希望他能留下跟自己一起干革命。

彭友胜思考了一下却拒绝了,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大老粗,没有什么文化。扛枪打仗还可以,在毛主席身边,自己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还是留在军队中,等将来北伐更能显示自己的作用。

毛主席闻言也没有失望,因为留在军中也是干革命。于是两个人又谈了许多当年的事情,晚上毛主席还请他吃了饭,之后又继续聊,一直谈到了深夜。

两人这次分别之后,彭友胜又回到军队,随后随军参加了北伐战争。一路血战打垮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但面对巨大的政治利益,国民党分裂了。

蒋介石窃取了革命果实,原本北伐的革命军队也成了军阀部队。彭友胜在一片迷茫中参加了中原大战,在混乱的军阀混战中逐渐迷失。

一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当局未发一枪一炮就放弃了东三省。彭友胜心灰意冷,对军阀部队彻底失望。于是他离开军队,返回了衡东老家。

之后他又在县城的粮仓当了一段时间的仓库保管员,直到1940年才回乡务农。

而在这期间,毛主席却踏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他组织了秋收起义,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率领革命队伍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逐步成长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出黑暗的伟大领袖!

意料之外的回信

新中国成立后,彭友胜才知道毛主席居然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开心的逢人就说,这个毛主席当年还是我手底下的一个列兵呢!

不过,这番话却让很多人认为他是在吹牛,如今的一国领袖又怎么可能是他一个老农手下的兵呢?

彭友胜不服气,到处跟人解释,但相信的人依旧不多。即便有人相信也会继续问他,既然你跟毛主席关系这么好,为什么没继续跟他一起干?

彭友胜只能唉声叹气的说道:“只怪我眼睛不亮,我当时就跟定了毛主席,只怕现在也能跟他在北京一起干大事了!”

两年时间很快过去,三樟乡执行了土改政策。彭友胜的成分被划分成了贫农,家里分到了田地,农具和耕牛。他没想到当年毛主席跟他说的耕者有其田的日子真的来到了!

欣喜若狂的彭友胜决定给毛主席写封信,一是阐述自己当年和他的战友情;二是表达如今分到了田地的喜悦心情;三是希望能去北京见见这位老战友,顺便最好能让毛主席给他安排个工作。

可彭友胜却忘了,如今的他已经67岁了,早就超过了退休年龄。

这封信是3月14日寄出去的,但二十几天过去了,始终没有收到毛主席的回信。

彭友胜每天在家里急得团团转,老伴儿却调侃他:“毛主席天天那么忙,日理万机,哪儿有空搭理你个糟老头子?六七十岁的人了,还惦记着安排工作吃皇粮,你这不是为难毛主席吗!”

可彭友胜却不为所动,他坚持认为毛主席一定不会忘了他这个老战友。

果然,在清明节后的第三天,邮递员终于把他心心念念的回信送来了。

在信中,毛主席表示收到他的消息甚为高兴,能划分为贫农那是很好的事情。但对于工作的事情,毛主席却认为他还是待在乡下比较好。

如果实在生活困难,可以拿着这封信去找湖南省主席程星龄先生。将彭友胜和毛主席的关系以及之后经历的革命历史讲给他听。

这封信让彭友胜极为激动,于是就引出了开头那一幕。他甚至将信的内容都背了下来,信的原件却锁在了柜子里,轻易不给别人看。

等当年的夏收都忙完了,彭友胜拿出珍藏的信。直奔长沙湖南省政府,按毛主席的指示去见省政府主席程星龄。

在省政府门口,他小心翼翼的把信交给卫兵,千叮咛万嘱咐的说道:“这是毛主席的亲笔信,他让我来见程主席!”

卫兵看着信不敢怠慢,赶紧去值班室,通知程星龄。

程星龄看到毛主席的信后,对彭友胜非常尊敬。不但请他吃饭,为他购置新衣,还带他去游览长沙各地的风景。

半个月的时间,把彭友胜一直奉为座上宾。

可彭友胜却有些不好意思了,他说我这次来不是来欣赏风景,喝酒吃肉的,而是想按主席的指示,让你给我安排个工作。

程星龄却解释道:“您虽然参加革命很早,但年龄比较大了,超过退休年龄。加上文化水平不高,安排工作不太现实,主席在信中也是这样嘱咐的。但您是辛亥革命老人,可以按照一般国家工作人员的待遇发放补贴。”

就这样,彭友胜回到家乡继续务农,却享受着一般国家工作人员的待遇。但这笔待遇也仅仅发放到了1967年,特殊时期开始之后,这笔钱也就没有再给他发放了。

不过,彭友胜却一直记着毛主席的好。回去以后专门种植了一片茶树,不为自己喝,也不为出售挣钱。

就是每年专门精选出几斤好茶叶邮到北京,寄给毛主席,让毛主席也尝尝家乡的茶叶味道。

毛主席每次收到茶叶都很开心,每次都专门嘱咐中央办公厅给他回信。

1969年11月23日,毛主席的这位老上司彭友胜,因病去世!享年85岁。

参考资料:

毛主席与他的新军战友彭友胜 许松槐 湘潮 2008-10-05

列兵毛主席与副目彭友胜 刘绪光 湖南档案 2002-05-25

毛主席的第一次从军生活 吴小龙 人民政协报 2018年12月20日

青年毛主席为啥要做肥皂专家 会对化学感兴趣? 新华网 2011年10月31日

揭秘:党成立前毛主席有哪些求学经历和人生转折 新华网 2010年10月18日

特别


比丘资源网 » 1951年一老农指着伟人画像,称自己是他上级,究竟咋回事儿?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