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能把石头捂热的人,不在了......
“我把关于尼茸的报道和照片收集成册,想把这些留给孩子们,让他们记住,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他们以爸爸为榜样,永远赤诚勇敢、执着坚毅、正直善良。”
——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同志妻子 周红
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由鲍卫忠生前领导、同事,鲍卫忠妻子和采访过鲍卫忠事迹的记者组成的报告团,向大家讲述了这位坚守初心的边疆执行法官的动人故事。
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01
“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
带回来的是民心。”
与鲍卫忠的初次见面令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院长吕丹印象深刻。那时吕丹初到沧源法院分管执行,鲍卫忠向她汇报工作,他的汇报数据翔实、条理清晰,执行指标了如指掌,案件进展、民俗风情说得明明白白。“一种踏实而又令人信任的感觉油然而生。”每每想到那次会面,吕丹都由衷地说。
报告团成员之一,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吕丹讲述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
沧源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也是一个从原始社会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千年民族直过区。这里面积不大,但99%以上都是山区;人口不多,却有佤族、傣族、彝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混居于此。这里的执行案件标的额一般都不大,但就是这几百块、几千块钱的小案子,鲍卫忠每次都办得一丝不苟,他常说:“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一起傣族村民小组和佤族村民艾嘎之间的土地纠纷案让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鲍卫忠生前的同事李昱印象深刻。这起纠纷长达8年之久,被执行人艾嘎想不通,拒不履行法院的判决。作为执行局局长,鲍卫忠主动承办了这个案件。
报告团成员之一,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李昱讲述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
鲍卫忠带着干警们第一次上艾嘎家就吃了个“闭门羹”。脾气火爆的艾嘎对前来了解情况的法院干警们说:“你们来干什么!我不欢迎你们!”说完就把大门一摔,还反锁了起来。
第二次去,情况更危险。艾嘎喊来了十多个亲朋好友把执行干警们团团围住,眼看冲突一触即发,一向温和的鲍局长毫不畏惧地冲到艾嘎面前,用佤语怒吼道:“难道你忘了我们佤族世代相传的族训吗?各族人民一家亲,九老九代不丢伴!请大家相信法院,这个案子我们一定会公平公正地处理!”人群渐渐散去,可这次,干警们还是连艾嘎的家门都没进去。
回城的路上,李昱有些气恼,用上强制手段嘛!鲍局长却笑笑说:“执行难,难在打开人的心结。这个案子不大,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到民族团结,我们再用心一点,再耐心一些,一定能找到打开艾嘎心结的办法!”
过了几天,佤族新年“新米节”到了。李昱早早就接到鲍局长的电话:“小李,走,带你过年去!”还来不及好奇,鲍局长就带着她来到了艾嘎家。
艾嘎一开门,看到拎着自酿水酒、一袋新米和一束稻穗的鲍卫忠,愣在原地。鲍卫忠满面笑容地说:“我们来跟你过年了!”说着便按照佤族的过年风俗把金黄的稻穗挂到了门上。艾嘎紧锁的眉头渐渐松开,态度也缓和下来,鲍卫忠便趁热打铁组织双方现场调解。经过反复耐心的沟通,傣族村民和佤族艾嘎之间话匣子打开了,心结解开了,两族兄弟终于重归于好,这起长达8年的纠纷圆满化解。
“从没听他喊过苦、叫过累。”这是领导同事对鲍卫忠的一致印象。只要当事人有需要,休息日、节假日都是他的工作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都是他的办公室。
鲍卫忠办公室的文件柜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便利贴,有的写着案件当事人的电话号码,有的记着案款金额,还有一些是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符号标记。“一个满头大汗、皮肤黝黑、脚上还沾着泥巴的佤族汉子,埋头在堆满卷宗的桌子上记录着。”这是同事们对他在办公室出现时最惯常的印象。每次下乡办案回来,不管多晚多累,他也要把案件情况先记录完,把该打的电话打完。他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电话一个接一个,当事人随时都可以找到他。“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鲍卫忠常对年轻的执行干警们说。
在鲍卫忠追悼会那天,艾嘎也来了。他抹着眼泪哽咽着说:“听到鲍法官不在了,我连夜从家中赶来,只想送这位好法官、好兄弟最后一程……”
02
“孩子的爸爸,
再也来不了了……”
“尼茸”是鲍卫忠的佤名,也是妻子周红对他的爱称。2023年10月21日,秋日的沧源气温凉爽,周红像往常一样和尼茸告别,各自上班。下午,正在学校上课的周红突然接到鲍卫忠同事的电话:“鲍局长在办公室昏迷了!”她匆忙赶到医院,隔着抢救室小小的玻璃窗,平常那个高大爱笑的尼茸,此刻正躺在里面,“他像个孩子,孤独地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仪器发出的声音冰冷、刺耳......快醒过来!不要丢下我!不要丢下孩子们!”周红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
报告团成员之一,鲍卫忠同志的妻子周红讲述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
他们两人相识于1996年一次农民运动会的文艺表演上,那一年,周红18岁,鲍卫忠19岁。那个阳光帅气的少年跳错舞蹈动作的滑稽样子,引得少女忍不住笑出了声,“他一边跳舞,一边朝我瞪眼睛。”两人的缘分也由此开始。他会在下乡工作时给她带回一束野花,会弹着吉他给她唱《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2000年,他们结婚了,天真烂漫的年华里都是他们甜蜜幸福的印迹。2012年9月,他们可爱的双胞胎儿子出生了,但执行局工作的鲍卫忠却更忙了,下乡、加班、出差,他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对此,周红却从无怨言,还主动承担了家务,让他安心工作。
小儿子4岁那年生了一场病,手术后需要长期复查治疗。鲍卫忠的大哥早逝,夫妻俩还负责抚养照顾年幼的侄儿。2018年老房子拆迁,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环境,夫妻俩贷款买了新房。装修房子时,周红发现家里少了一万多元,这时鲍卫忠才告诉她,有个被执行人确实有困难还不上钱,申请人又急着用钱看病,他就自己掏钱先垫上。这点钱或许在别的家庭只是一次旅游,一只名牌包,但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这就是儿子的医药费、瘫痪在床的老父亲的营养费和压在肩头的房贷。但即使这样,周红依然没有再多问,“因为我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人。”
没日没夜的工作让鲍卫忠的高血压越来越严重,因为缺钾总感到身体无力,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妻子也好几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工作忙走不开,过段时间再说吧。”2023年国庆节,妻子原本想趁着带儿子去昆明复查的机会,让他去好好检查一下身体。但他整个假期连续7天都在加班,这最后一次发现他病情的机会也错失了。
鲍卫忠走时,他的老母亲已经70岁了,双胞胎儿子才9岁。为了不让老人和孩子伤心,周红只能把悲伤藏在心里。去年8月,因小儿子肝损伤严重,周红带着孩子去昆明复查,却怎么都诊断不出病因,医生建议做一次基因检查,可能会有帮助,但接下来的话却让周红绝望,“基因检测需要父母双方抽血化验,孩子的爸爸来了吗?”孩子的爸爸、孩子的爸爸再也来不了了……
03
“他是个能把石头都捂热的人。”
毕昱是临沧市文化传媒集团的一名记者,鲍卫忠因公牺牲后,她第一时间加入了采访报道工作。“为什么每次提起他,大家依然饱含深情、泪湿双眼?”毕昱在采访中逐渐找到了答案。
报告团成员之一,临沧市文化传媒集团记者毕昱讲述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
翻开鲍卫忠的笔记,第一页写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也是鲍卫忠的初心和使命。
他会为了一个1900块钱的案件,开着车往返山间几十公里多次到被执行人家里做工作,只为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对还不上欠款的山里养鸡人,他不仅自己掏钱买土鸡,还在微信朋友圈帮被执行人“叫卖”,被别人调侃为“最跨界”的执行法官;他会自掏腰包为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垫付执行款,让看病急需用钱的申请人暂度难关,只因一句“人家有困难”。
24年司法生涯,他踏遍佤山村村寨寨,办案里程达上万公里,从县城通往乡镇的道路有多少个弯、从乡镇下到村寨要蹚过多少条河,村里谁家小孩留守、寨子里有几户老人,鲍卫忠心里都清清楚楚。
村里的老支书回忆起他,哽咽地说道:“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中提到的‘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鲍法官替我们先做了,他就是这样一个掏心窝子为老百姓办事、能把石头都捂热的人。”
卫守正义,忠于人民。鲍卫忠,不愧对自己的名字!
原标题:《那个能把石头捂热的人,不在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