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我为什么还坚持把音乐存储在本地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作为一个苹果全家桶用户,Apple Music 是我欣赏音乐的不二选择。比起国内的音乐 App 那些「花里胡哨」的社交和直播功能,它干净且纯粹的听歌体验和低廉的价格获得了身边不少朋友的好评。然而,我所使用的 Apple Music 却和别人的有那么点「不一样」:尽管 Apple Music 的曲库已经在不断完善,而我也开了大陆和香港两个地区的订阅,但在我的 iPhone 和 iPad 上,「同步资料库」的按钮却一直是关闭的。
没错,在 2023 年的今天,我依旧坚定着拒绝着音乐订阅制,还在用着 20 年前的方式来听歌:购买 > 下载 > 同步 > 欣赏。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看,iPod 这个东西的灵魂一直都存在于我的 iPhone 和 iPad 中,未曾消逝过。
而谈到「音乐订的订阅制」,往往离不开的另一个词语便是「流媒体」。要分清楚的是,我并不拒绝流媒体,因为它本质是一种技术,指的就是服务提供商可以将一系列的媒体文件打包压缩之后放到服务器上,经由互联网实时传输来让用户欣赏内容,而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下载这件事情上。简单来说,一切「在线欣赏」的媒体、游戏内容,都归属于流媒体的范畴。我虽然没有开启 iCloud 资料库同步,但我却并不拒绝使用这种技术来欣赏媒体内容。
但音乐订阅制不同,它最核心的一个特点是「租赁」。也就是说,你所拥有的仅仅只是在服务商所规定的生效时段内聆听这首音乐的权利。这些音乐服务商就像你所租房的房东一样,给钱就能留下,不给钱就说再见。只不过一般而言,流媒体音乐服务商们不会因为你拖欠房租而「赶你出门」—— 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拖欠」这个行为,一旦你不续费,它们马上就会让你和你心爱的歌曲说再见。
本质上,音乐订阅制是音乐版权深度规范化和商业化的一个结果。在盗版音乐猖獗的年代,想要下载歌曲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甚至曾经小时候家附近的手机店还提供这类的服务。而在今天,流媒体已经很大程度上干掉了侵权和盗版的问题,但也为我带来了新的困难:想要从正规途径下载到大量完全没有 DRM 保护的高质量音频源文件,除去还在开张的 iTunes Store 之外,一时间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寻觅。无论是 QQ 音乐、网易云还是其他平台,每次下载后那句「此歌曲下载后仅限会员期内本地播放」的提示,都在让我觉得每年再花这笔钱到底值不值。
我承认流媒体是数据传输方式的一次飞跃,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如果要让我接受在欣赏音乐这件事情上「买不如租」的观念,就如同马斯克明天就成功在火星建立基地一样,几乎都是天方夜谭。
音乐订阅制带来的不安全感某些音乐旋律之所以值得纪念,可能会是因为它所刻画的鲜明时代和人群特征,又可能是由于它承载着你或你和某个人认为应该保留下来的一些感触及记忆。对我来说,音乐的「价值」,往往就是在这些历史或故事之间被赋予。而流媒体最致命的问题,便出现在它看似「便利」属性上: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你无法拥有这首歌曲的所有权,服务商拥有修改、屏蔽或下架,甚至永久删除它的权利。
一件商品如果对自己有重要价值,那么直接一次性买断它,获得它的所有权后,一定会比租赁牵扯出来的各种不稳定性要安全。房子是如此,手机是如此,音乐对我来说亦是如此。仅仅只是拥有它们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会让我有一种严重的不安全感 —— 无论你承不承认,你永远无法预知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你喜欢听的某几首歌突然就在全网范围内消失了。
这种时候除了点「好」,还有什么办法呢?换区曲库被清空及复杂的下载过程由于目前 Apple 并没有提供「为 App 指定单独 Apple ID」的功能,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拥有多个地区的 Apple ID 账号,且主账号里拥有大量的 Apple Music 本地缓存,那么每当你切换账号的时候就是噩梦般的体验 ——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
如果换区曲库被清空可以理解为「遵守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也算是勉强能够理解,毕竟本来就是你租的,你都不在这个地方了,自然是没法再使用。然而麻烦还不止这一点,由于 Apple Music 的下载逻辑也十分奇怪,只能按照专辑或播放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批量下载,如果想要缓存整个音乐库,只能从所有歌曲列表中一首一首点击右侧的下载小箭头,或是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将音乐库里所有音乐添加到一个播放列表中再进行后续下载操作。
而本地同步的音乐,因为 Apple 会默认是「属于你的」,因此不管怎样切换 iCloud 或媒体与购买项目中的 Apple ID,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iCloud 音乐资料库对音乐文件的「污染」2011 年的 11 月,Apple 上线了一个「不存在」于中国大陆区的音乐服务 —— iTunes Match,它有点类似于如今各种国内音乐 App 所提供的「音乐网盘」,每年订阅价格为 24.99 美元,最多可以支持到 10 万首歌曲,且不会占用 iCloud 空间。
不过,iTunes Match 在逻辑上则和很多音乐网盘有很大不同,它虽然也是通过将本地的歌曲上传到 iCloud,但并不是简单地将音乐文件保存在 iCloud 上,而是存在两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 Apple 称之为「Matched」,也就是「匹配」。例如我们上传了一首音乐到 iTunes Match 中,Apple 便会对它进行「匹配」的操作 —— 如果 iTunes Store 曲库中刚好有这首歌曲,那么我们所上传的文件就会被打上「匹配」标签,并将文件替换为 iTunes Store 上的文件。
简单来说,音乐文件被匹配之后,相当于 Apple 认为你已经在别处获得了这首歌曲文件,因此无需再在 iTunes Store 进行购买,就能在多个设备之间(甚至包括 Windows 版的 iTunes)进行下载同步。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歌曲被「匹配」,那么无论我们从哪个设备的 iTunes Store 中下载,都将直接下载到 Apple 提供的最高音质文件。而且,Apple 并不会关心你的音乐文件来自于哪里,无论是从 CD 拷贝的还是来自其他渠道。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只需要随便上传一个低质量的音乐文件,就能通过 iTunes Match 来「白嫖」 Apple 曲库中无 DRM 保护的、最高音质的 AAC 文件。
曾经,世界各地的互联网都出现了使用 iTunes Match 对某些音乐进行「洗白」类似的教程。但 iTunes Match 只是一个服务,判断音乐是否盗版的标准不是服务商提供的功能,而是你是否合法获得这些音乐文件的使用授权。第二中状态则叫「Uploaded」,即「上传」。顾名思义,iTunes Store 中没有的音乐,以及上传的文件达到或超过了 iTunes Store 上提供的最佳音质,都会被打上这个标签。对于这类文件,Apple 的处理便相对简单:直接保存到服务器。但是,尽管它也可以通过 iTunes Match 进行云端同步,但重新下载回来的音质都会变成 256kpbs 的 AAC 文件。
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大的篇幅来讲 iTunes Match?因为它和后来一个能在大陆地区使用的服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理解了 iTunes Match 的逻辑之后,你就明白为什么这一章节的标题会用「污染」这个词了。
2016 年,Apple Music 正式上线大陆区,iTunes Match 依然没有和我们见面,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叫「iCloud 音乐资料库」的服务。单纯从使用体验来说,中国大陆区的 iCloud 音乐资料库和外区的 iTunes Match 几乎一致,然而在逻辑上,却有着一个十分让人不解的区别:
当你选择打开 iCloud 音乐资料库,音乐 App 就会将歌曲上传云端进行匹配操作。如果 Apple 发现对应的歌曲在 Apple Music 曲库中有音质更好的文件,那么当本地文件删除或在其他设备上再下载时,这些文件都会被替换为 Apple Music 曲库中的文件。虽然音质是更好了,但这些文件全部都是有 DRM 保护的,只能在 Apple Music 订阅期内收听。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能保证上传的某个音乐文件音质能好到让 Apple 选择用「上传」的方式来保存,那么还可以逃过这一劫;但万一不是,且在同步资料库前没有保留好源文件,原本属于你的音乐,一不小心就全被 Apple 白嫖,再也下载不回来了。
要查看歌曲处在什么状态,可以在 Apple Music(Windows 则是 iTunes)中的「显示简介 - 文件」中找到。在此前,已经有朋友遇上了这样的事情,导致整个音乐资料库被加密,费劲周折才重新将文件挽救回来。
而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之外,iCloud 音乐资料库还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污染。通过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你就很快能理解了。
一是脏版歌曲的歌词被和谐。很多流行音乐,尤其是说唱音乐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脏话。尽管它们属于不文明用语,但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只要不超越普遍的道德准线,用一些脏话或俚语倒也是无伤大雅。而 Apple Music 在这一方面做的也还算不错,大部分的音乐内容都没有屏蔽掉这些词语,而是打上一个 E 标签来提醒我们。
下方的「其他版本」中没有了 E 字标,就是对脏话做了消音的。然而,有一些歌曲在 Apple Music 的曲库中本身就是被和谐或消音的版本,那么当我们上传一首原版歌曲时,同步到其他设备上的歌曲就都变成了 Apple Music 曲库中的版本。
例如在一年多前,我从某个渠道找到了脏话完全没有被修改和消音的原版《野狼 Dicso》文件,然而在后来一次我整理曲库时,一不小心将本地文件删除,只剩下了 Apple Music 匹配之后的和谐版(甚至还被加上了 DRM)。好在平时我有多端备份的习惯,从时间机器的备份中找到了它,才避免了这一次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这个「懵」字后面其实还有一个字,加上了之后歌词就通顺了。二是一些音乐所提供的无损版本可能并不是「最好的一个」。这个问题我所经历过最典型的例子,是杨千嬅的《处处吻》这首歌。这首歌在 Apple Music 上的音质有些奇怪,虽然写着是「无损」,但整体的听感仿佛像是一个 21 世纪初的劣质 mp3 文件,听起来非常「糊」。
由于我之前买过这首歌的正版无损文件,转换成 ALAC 之后放到 Apple Music 中欣赏,这个版本的《处处吻》非常清晰,匹配到 Apple Music 之后也显示是无损。然而在我更换 iPhone 13 Pro 之后,尝试用 iCloud 同步的方式将音乐资料库下载到 iPhone 上,文件就被替换成了 Apple Music 中的非常「糊」的版本。
最后,因为上面的这些问题,我不得不又一次关掉了 iCloud 资料库,并掏出了 USB 转闪电接口的线,用极为先进的 480Mbps 的 USB 2.0 传输速度,将接近 10 个 G 的音乐资料库导入到 iPhone 上。
接力播放带来的不便目前,我的家里一共摆放了 6 个 HomePod,其中两个大的 HomePod 以立体声配对的形式在我房间,其他 4 个小的 HomePod mini 则分布在客厅、浴室和次卧。在过去 HomePod 还没有支持无损音频的 2 年多时间里,我一直都使用着隔空播放 2 将 iPhone、iPad 和 Mac 的无损音频流传输到 HomePod 上听。然而在我开启了 iCloud 音乐资料库后,一些头疼的事情又来了:隔空播放 2 不再是默认的 iPhone → HomePod 传输方式,而被「接力播放」抢走了优先权。
如何理解「隔空播放」和「接力播放」?其实不难,看播放音源的设备就能明白。在「隔空播放」模式下,音源是来自于其它设备的,例如 iPhone、iPad 或 Mac,HomePod 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无线音响。而「接力播放」则是将 iPhone 、iPad 等设备上的音乐暂停,并将歌曲的信息和进度发送到 HomePod 上,让 HomePod 独立从 iPhone 停下的位置继续播放,反之亦然。
然而这带来了一个问题,由于 Apple 在设计隔空播放和接力播放这套系统时的割裂和缺陷,导致 iOS / iPadOS 和 macOS 及 tvOS 上的体验截然不同。如果你只有一个或者一对 HomePod,那么你或许会遇不到这个问题。可一旦 HomePod 多起来之后,再加上 Apple TV,这套操作的方式可谓让人抓狂。
除了 HomePod 之外,还有其他隔空播放 2 的音箱或许 Apple 觉得,接力播放带来的体验要比隔空播放更加「Magical」,但在实际使用之后却让我觉得非常「Difficult」。
例如有时候我其实想操作 HomePod 上的音乐,然而却发现音乐从 iPhone 上的扬声器发出。再例如我想听歌时,恰好此时室友也正在用 HomePod 听音乐,而我的 iPhone 就会自动连接到他的 HomePod 控制界面,屡次导致我一不小心给他把歌切了,或是将他的音乐声突然调大,把他吓个半死。
但这还不算最麻烦的事情。有时候我要出门,想用 AirPods Pro 从 HomePod 停下的地方继续播放,但在接力播放模式下,我常常打开音乐 App 的时候才想起来,此刻是我的 HomePod 在播放,而 iPhone 并没有连接上 HomePod 的控制界面,下方的控制其他设备按钮也如同薛定谔般时有时无。这时候,我不仅要用额外的四个步骤,从控制中心将设备切换到此时正在播放的 HomePod,还要再点击一次隔空播放按钮,最后才能将播放设备重新选择为耳机。
随机出现的「控制其他扬声器与电视」上面这些问题,在隔空播放模式下,却只需要在 iPhone 上将播放设备进行一次切换而已。Apple 的这些操作堪称「舍近求远」的典范案例。
给音乐搭建一个「安全屋」从存储的角度来看,音乐其实算是个人数据的一环,你可以把它统一归类到数据安全的一部分,也可单拎出来专门针对它做定制。这里我提供一些我目前在使用的思路供你参考,你可以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NAS 音乐资料库NAS 是属于一次投入,长年受用的产品类型。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NAS 还是为了存储数据,并不需要跑太多的虚拟机和服务。作为一个私有的云存储空间,用来给音乐文件做备份是再合适不过了。
使用 NAS 来备份音乐库最简单的办法,我称之为「手动增量备份」,是最直接且最符合小白的操作方式,即我们在 NAS 里新建一个文件,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将整个音乐文件夹中的文件拖入到 NAS 中,跳过重复的文件,留下的就是新的音乐了。
但人工操作,你就总是要和健忘做抗争。因此设定一个定时的增量备份,其实是最优雅的选择。
以我目前使用的威联通 NAS 来举例,我只需在 NAS 上设定一个专门用于备份的文件夹,并通过 Qsync Center 开放读写权限,然后再在 Mac 端下载一个 Qsync 开启同步,所有的工作就完成了。以后只要我添加了任何一首歌曲到 Apple Music 曲库中,Qsync Mac 端就会检测到文件夹内的变动,然后自动将新文件备份到 NAS,完全做到实时且无感。
对了,这里我其实是直接将 Apple Music 整个资料库进行了备份,包括 musiclibrary 文件。如果以后买了新的 Mac 电脑,就无须从现在的电脑通过外置存储来转移,而是直接将 NAS 中的文件夹下载并放到对应的位置,我的新 Mac 就可以完全获得和 Mac mini 完全一致的音乐资料库。而且万一未来出现了电脑损坏且时间机器备份同时丢失的极端事件,我也能留存整个 Apple Music 音乐库(当然这种事件的发生概率非常非常小)。
重要文件备份到 Google / OneDrive 等NAS 虽好,速度快且安全性高,但它也有自己的问题,同时也不可能 100% 保障数据不丢失。出于个人容灾的考虑,多端备份必然是最佳的选择,毕竟老话就说得好:「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多端备份的服务和形式有很多,从数据安全、可靠性和隐私来考虑,Google Drive、OneDrive 这类国际大品牌的服务商是更加可信赖的选择。当然,一些本土品牌提供的云盘服务也不错,就看你如何去选择,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同时,在选择云端备份时,最好也是能遵循上面的原则。不怕多传几份到不同的云盘服务商,就怕突然而来的事件导致数据丢失。
形式上,你可以选择全盘备份,也可以选择将几首非常重要且难以在网上找到的音乐文件进行备份。目前我自己选择的是后者,毕竟我的资料库中大部分音乐都可以重新在 iTunes Store 和 QQ 音乐中下载到,况且 NAS 和时间机器中也有备份,就不必再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做整个资料库的备份了。
不过如果你一定要在这些云盘上做全资料库备份,我这里也可以提供一个思路。例如 Mac 上用 CloudMounter,将 Google Drive、OneDrive 这些同步盘挂载到电脑上,直接对文件进行同步;或是在 Windows 直接用自带的 OneDrive 同步,实时保持文件的更新。
另外,如果你有 NAS 的话,还可以选择厂商提供的备份服务,例如群晖的 Cloud Sync、威联通的 Hybrid Backup Sync 等,将已经备份在 NAS 中的整个音乐资料库进一步同步到云端或其它存储设备中。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要定期更新 NAS 上的音乐资料库,剩下的事情就让这些服务来搞定,做到一次备份,多端同步,让音乐文件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本地磁盘备份如果没有 NAS,那么专门购买一些外置的存储设备来进行备份也没有问题。相较于上面的方案来说,直接购买外置存储的支出确实更低,安全性也足够,且读写速度上也比 NAS 具有优势。不瞒你说,我的时间机器就是挂载在本地的硬盘上的,通过扩展坞上单独连接的一条 10Gbps USB-C 数据线来连接。
总而言之,我目前的方案就是「本地 + NAS + 云」三端备份,我相信在这样的保障之下,不太可能再会出现音乐文件丢失的问题。不过这些方法都因人而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投入预算来自由定制。
整理与欣赏:iPhone、iPad 本地线缆同步没有了 iCloud 同步的 Apple Music,仿佛在个人资料库和 Apple Music 曲库中横亘了一道无形的墙,互相不存在交集。此刻我用的所谓「Apple Music」,更像是一个软件而不是服务,承载的就是当年乔布斯从口袋里掏出来的那个小东西 —— iPod。恰好,在 iOS 5 之前,iPhone 的音乐 App 名称就叫 iPod。
因此,想要把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加到资料库里,首先就要解决「音乐从哪里来」的问题。
由于 iTunes Store 并不出售无损格式的文件,因而它并不是我主要的音乐购买渠道。从已经购买过的项目来看,主要是目前比较难找到无损文件的音乐,自然 iTunes Plus 256kb AAC 是最好的选择。
而索尼精选商店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但毕竟曲库有限,单单一个商店并不能满足我多样的音乐口味。好在目前国内的版权也算规范,QQ 音乐、网易云音乐可以算是个值得信任的平台,这两块对华语流行和小众音乐人都有很好的支持。当然对于一些人来说,直接买 CD 抓轨是最简单且正直的获取无损音乐方式。
获取到自己需要的无损音频文件后,通过 XLD 就能一键转换为 ALAC 并导入到 Apple Music App 中。
XLD 界面截图,记得将导出格式设置为 Apple Lossless接着,我们再在 Apple Music App 里给这些音乐加上元数据,例如歌曲名称、歌手、专辑和封面等等,一首歌就添加完成了。最后,将这些音乐通过 USB 线导入到 iPhone 和 iPad 中,就可以随处欣赏了。
注:本地同步到 iPhone 和 iPad 的音乐没有歌词显示。此处 iPad 端的歌词显示是由于截图美观需要,是在 Apple Music 线聆听的。所以和其他不少数码博主不同的是,我的桌面附近一定会有一条可以随时能够取用的 USB-A 转闪电 / USB-C 线,在我需要同步音乐时就不必再在隔壁的柜子里翻箱倒柜地找。或许你会好奇我为什么还在用 USB-A 口的数据线,其一是我的扩展坞前面只有 4 个 10Gpbs 的 USB-A 口,其二是无论你用规格多高的线,只要是 Mac 往 iPhone、iPad 传数据,速度都一定是 USB 2.0。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我们表面上的工作,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这些已经添加好元数据的音乐文件会自动被时间机器和 NAS 每天设定的增量备份所捕获,同时保存到多个本地和云端存储上,做到万无一失。
坚持本地音乐的得与失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 Apple Music 这项「服务」,每个月 5 块钱就能在拥有十多万曲库中的 App 里享受无广告、无打扰和无社交的终极音乐聆听体验。说到底,Apple 始终认为音乐 App 根本的落脚点应该留在「欣赏」而非「社交」上,干净且纯粹是吸引不少人抛弃国内音乐 App 投靠 Apple Music 的原因。
只是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发现,它或多或少还是带了一股苹果专属的「傲慢」。从云端曲库强行对所有音乐做 Macth 的这个操作就不难看出,这是十分「Apple 美学」的行为:Apple Music 是一群 Apple Genius 打造出来的流媒体音乐 App,要么你别用,要么你就放心地把你所有的音乐交给我们,其他的事情你别管。
我并不喜欢属于我的音乐被他人「染指」,无论是早些年的元数据篡改事件,还是后来的音乐文件被白嫖事件,都深深踩中了我的雷点,这也是我和 iCloud 云端资料库产生根本分歧的原因。
但是 Apple 并不会给你第三种选择。
Apple:确实是可以下载离线,但我没说一直可以听哦。订阅制音乐中,尽管我相信大部分的收入还是会给到音乐创作者,但各个平台的细节分成协议我并不知道。况且此前 Apple Music 和 Taylor Swift 因为试用期音乐人的收入纠纷,一度令大众对 Apple Music 的产生了「店大欺客」的质疑。试想,如果不是 Taylor Swift 这样的头部音乐人站出来说不,只是一些小众的音乐人提出反对,那 Apple 还会给他们支付用户在三个月免费试用期内所产生的版权费用吗?
从我个人来说,我当然是尽可能希望让创作者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对于一些音乐我至今仍保留着买实体专辑的习惯,又或者到音乐人所授权的音乐平台购买数字文件。
在这种坚持之下,我依然保留了我从高中开始就慢慢建立的个人音乐资料库,从未因为设备的更换、云端不稳定或其它原因而导致的文件丢失。而且,只要不是我主动去删除,那么这些文件将永远属于我,不用担心明天睡醒来发现文件被消失或是被加上了 DRM 保护、歌词被修改,以及未来想要继续听就得一直掏钱。
与此同时,上面所提到的那些问题,自然也被解决了,而我失去的不过是 Apple 生态系统中多设备同步的体验而已。不过,Apple Music 仍然可以作为临时欣赏的一个渠道之一,毕竟不是所有的音乐我都会想下载保存到本地。当然,因为是本地的音乐文件,自然就没法看 Apple 提供的歌词了 —— 而这也是我没有退订国区 Apple Music 最大的原因。
但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本地音乐之后,我对于分享音乐这件事也是妥协了的。诚然,我可以选择独赏,但在不少情况下,音乐背后所携带的社交属性其实才是让我们更加对它产生深厚感情的因素。我们总是希望在听到一首触动自己的歌曲后,将它分享给他人,尝试将自己的这种感动与他人进行共鸣。
然而,因为我的音乐都存在了本地,想要分享的话,就只能通过截图或让对方去搜索的方式。显然,国内音乐 App 会更加重视社交这一属性,便捷的分享和更大的用户群在这一领域的体验自然还是要优秀一些的。
至于港区的 Apple Music 和大马区的 Spotify 订阅,则主要是用来给 Apple TV 使用,以及听一些已经在大陆地区没有上架的音乐内容。
说到底,我还是很希望 Apple 能把 iTunes Store 和 iTunes Match 服务引入中国大陆。然而,现在却已经是五年多过去了。
题外话:为什么 Mac 上开启了云端资料库?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为了在 Mac 端能自动匹配动态歌词,而且本地有备份,不担心被替换为有 DRM 的版本。可以说 Apple Music 的播放界面是我目前看过的所有音乐 App 里 UI 最漂亮的,再搭配上可以随屏幕一同亮起的背景彩灯以及 HomePod 立体声,实现目前我认为最好的综合音乐体验。
二是为了给 Apple TV 使用。由于 Apple TV 并不能通过本地导入,所以需要在 Mac 上将 Apple Music 更换到港区 ID 之后,将我的音乐复制一份到港区的 iCloud 云资料库来进行同步。尽管这样会让上面提到的问题再度出现,但也没有其他办法。
希望 Apple TV 能尽快入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