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后的“超量恢复”,能帮助提高成绩吗?
运动领域里的超量恢复,又称为超量补偿/超量代偿,是指训练后在疲劳恢复、身体结构和机能重建的过程中,身体机能不仅恢复、还超出原有水平。
有关运动时和运动后休息期间,能量物质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超量恢复学说,是由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来的,作为健身和肌肉锻炼的理论基础而被健身界熟知。
肌肉或者肌群在适当运动练习之后,会使肌肉产生适度的疲劳以及形态功能等方面的下降。通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可以使肌肉的力量和形态功能等方面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并且在一定时间之内,还可以继续上升并且超过原有水平。
随休息的时间延长,又逐渐下降回原有的功能水平。如果下一次练习是在超量恢复(肌功能上升并超过原有水平的一段时间内)的阶段进行,就可以保持超量恢复不会消退,并且能逐步积累练习效果。如此,通过反复的肌力练习就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强。这就是“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原理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疲劳、恢复、超量恢复
1、疲劳:由于运动过程中人体会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质、对肌肉造成微损伤、降低神经兴奋性,身体运动机能有一个削弱的过程。
2、恢复:是指修复某种破坏使其能回复到原有状态。运动结束后,通过补充营养物质及充足的睡眠之后,体内物质合成速度大于分解速度,身体机能逐渐恢复。
3、超量恢复:运动后的能量物质和身体机能,不仅要恢复到原先状态,并且还能有所增强,也叫作超补偿。
↓这三个过程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经过多次周期性超量恢复的积累之后,最终身体机能和运动水平会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似乎只要我们先进行些大量及大强度的运动,然后吃好+休息好,就能在之后超量恢复,从而达到更高水平?
资深的跑者们会发现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特别对处于瓶颈期的跑友们,其出现超量恢复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所以,今天重点来谈一谈超量恢复的原则,以及有哪些比较容易忽略的细节,这些正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超量恢复的两大要素:训练与恢复
A、运动过程中的负荷控制
过小的负荷不会造成机体的微细破坏;而过大的训练负荷、过多的训练频次则适得其反。大负荷训练频次太高、之间的间隔太短,那么机体还未足够修复就被迫进行下一次“破坏”,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身体机能和运动水平的负增长。
那是不是只要训练之间的恢复时间足够了,训练负荷就越大越好呢?未必。
过大负荷训练会让人体进入“应激状态”、“分解状态”,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一种应激激素)水平增加,睾酮(促进肌肉合成代谢的激素)水平降低,体内形成一个不利于机体重建和超量恢复的环境。
训练负荷的交替转换,也是促进超量恢复的关键。比如,在一次10X1000米的间歇跑过后的几天之内,如果进行小量和小强度的慢跑,虽然不属于高质量训练,但却是整个训练阶段中比较关键的环节,是身体恢复的时机。在训练安排时,要利用大负荷保持或发展能力、用小负荷促进机体恢复。
B、训练后的恢复措施
所谓超量恢复,如果说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基础,那么运动后的恢复才是主题。如果恢复不足,也易造成疲劳积累,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就会负增长。
超量恢复是建立在充足营养和充分睡眠基础上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补充是超量恢复的物质基础,充分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能量物质的合成再生,基本上在睡眠时进行的,因此营养和睡眠是两个重要环节。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了,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缓。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运动结束后即刻的拉伸、按摩,都是调整肌肉状态、防止肌肉过度紧缩和僵硬、促进代谢废物排出的重要手段,能在肌肉超量合成的基础上锦上添花。所以有条件的跑者还可以进行冷热浴等恢复操作。
点击下方关注智慧跑步公众号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若侵删
将文章转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