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史上有哪些翻译错误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
2005年5月7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六,中新社香港分社的值班记者正在翻看着当地报刊的新闻报道和分析文章,一些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影响的文章引起了她的兴趣。
其实财经金融领域并不是这名记者所长,这名毕业于中文系的记者平时主要采写的是文化旅游报道。
但当时人民币在国际上正面临着不小的升值压力,且中美高官马上就要会面商讨这个问题,身处香港这个金融城,这名记者不可能一点感觉没有,她也明白这时候播发关于人民币升值的报道肯定会引来关注。
于是,这名平时很少触及财经领域的记者就根据香港报刊的文章撰写了一篇综述报道《香港业界恐人民币升值增加香港通胀压力》发回北京总社,稿件在当天就播发了。
这篇报道在一开头就写到:
“由于下周美国财金官员将与中国人民银行官员举行定期会面,一段时间以来憧憬人民币升值的国际金融市场,期待双方会晤后会宣布将人民币升值或扩阔人民币汇率波幅,预期一个月及一年后人民币将分别升值百分之一点二六及百分之六点0三。”
但问题是,稿件并没有说明消息来源,而“升值1.26%及6.03%”只是不可交割人民币远期市场交易报价所反映出的市场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而非对中美两国金融高官会晤成果的预期。
起初这篇表述有些含糊不清的稿子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但四天之后的5月11日,这篇报道被人民网的编辑看到了,而经过人民网翻译的英文报道中的相关部分变成了,
“在即将到来的中美高官会晤之后,中国将决定允许在一个月内和一年后分别让人民币升值1.26%和6.03%。”(The yuan, which is now effectively pegged at about 8.28 to the dollar, will be allowed to rise or fall from 1.26% to 6.03% in a span of one month and one year after a meeting between U.S. and Chinese officials)
就这样,文章的意思完全改变了。但报道就这样播发了,随即引起了美国彭博社的注意。于是这篇报道就被彭博社以标题新闻的形式传向了全球各地。而这时正值当天亚洲交易时段即将结束、欧洲交易时段即将开始之际。
毫无疑问,这一消息就如同一个重磅炸弹投向了欧美金融市场。之后华尔街日报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这篇文章在日交易额上万亿美元的全球外汇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元汇率大幅下挫,从新加坡到斯德哥尔摩,世界各地外汇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们恐慌的电话声响成一片,成堆的电子邮件几乎要挤爆他们的邮箱。交易员们迫不及待地开始抛售美元,同时买进一切他们能买到的亚洲货币,主要是日元、新加坡元和印度卢比。之后,当彭博及路透社开始对消息可信度表示怀疑时,交易员又马上开始买回美元。随着那篇因为蹩脚的翻译而产生误导的文字很快从互联网上消失,这场风暴也很快平息了下来,然而风暴虽平,损失却已无法弥补。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数据,消息播发后几分钟之内就产生了约合20亿美元的交易额。
金融市场巨大的反应让人民网意识到了问题,英文报道立即被从网上撤下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民网编辑还对华尔街日报记者说:“我们很遗憾这篇文章的翻译不够准确,这是我们的错。”但这位编辑同时也指责中新社,说中新社记者的文章中“含糊其词的地方太多,所以才导致误译。”